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李嘉诚358亿卖香港地标中环中心 这是铁了心要搬家去英国?

  突发消息! 在刚刚出售上海浦东世纪汇广场之后,李嘉诚又迅速卖掉了香港中环中心。

  深圳地产经纪圈子透露的消息是,这次交易的金额是 358 亿港币(约合人民币 312 亿),接盘侠是中资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而促成这单交易的经纪人是一位女性,一单交易就收取佣金超过 7 亿港币。整个深圳地产经纪圈子都震动了!

  吃瓜群众还想问的是,这次交易算是李嘉诚再次确认退出中国楼市吗?

  358 亿,香港中环中心卖了! 资料显示,香港中环中心位于香港皇后大道,1998 年落成,大厦毗邻李嘉诚长实集团所在的长实集团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实际上,香港中环中心 25% 份额的权益此前早已售出。其顶层 79 楼全层在今年 6 月由原业主 Excel Fine Holdings 以 5 亿元卖出,买家为中资企业,按成交尺价 3.78 万元计,为目前全港最贵写字楼。

  李嘉诚的长实集团持有的 75% 权益,也一直在谋求整体出售。地产经纪人透露,今年就至少有 5 次传闻该物业要成交了。

  澎湃新闻此前的报道显示,今年 7 月就有中资财团曾经出价 200 亿港元洽购香港中环中心,随后报价传闻又不断攀升至 348 亿港元(约合 304 亿人民币)。9 月底还曾有消息称,新加坡亚腾资产管理(ARA)出价 373 亿港元(约合 326 亿人民币)求购,但最终也无进展。但长实集团方面对此的答复始终如一,其执行董事赵国雄曾表示,大厦每年都接到报价,但目前没有出售计划。

  然而,由深圳中原地产经纪人罗中易今日晚间 8 点左右提供的资料显示,香港中环中心应该是已经确认成交了。最终的买家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358 亿港币的成交价也刷新了香港楼市单笔交易总价的最高纪录!

  接盘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抛开卖家李嘉诚的显赫身份不谈,接盘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不简单。

  今年的 9 月 27 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刚刚在香港 H 股上市,上市每股股价 4.76 港币。香港财经界普遍认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这个发行价其实并不便宜,至少和工中农建四大行相比不算便宜。所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市首日,股价一直徘徊在发行价附近,只是因为发行方的力撑才没有首日破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内地银行股,李嘉诚却通过旗下 3 个基金会一共购进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H 股约 11.62% 的股权。如果以上市当日股价计算,李嘉诚的持股总体估值大约是 108 亿港币,这是李嘉诚近年罕见的持有内地银行股!

  李嘉诚为什么要大笔买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 H 股?在 10 月初,这个问题曾经引起财经界的广泛关注。

  相信,今日爆出的新闻可以佐证说明这个问题。李嘉诚先是以超过 100 亿港币现金买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 H 股,支持该股在香港上市发行。李嘉诚旗下公司发言人表示这是一项至少可以延续十年的长期投资,进一步传播市场信心。随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再买进李嘉诚旗下的香港中环中心,实际成交价 358 亿港币。

  也许,这就是一次双方各有所求的交易。李嘉诚出芝麻换西瓜,抛掉自己不看好的固定资产,并实现逐步撤资。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平稳实现香港 H 股上市,稳定市场信心,然后投桃报李买进香港中环中心。

  房产换股权 + 现金,大家都满意的交易。

  李嘉诚这是要继续撤资中国? 值得玩味的另外两件事情是这样的:

  第一,香港刚刚发布狙击内资香港炒楼的政令,全面提高炒楼成本,加税 15% 或 30%。但商用物业不受此限制。此前,香港最大额的商厦成交记录是恒大地产 125 亿港元买下华人置业的香港湾仔美国万通大厦,今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358 亿买下香港中环中心,创下新记录。难道内资还是抑制不住冲动要继续搬家去香港

  第二,李嘉诚在近期成功售出上海浦东世纪汇广场之后,3 年时间内已经陆陆续续地从中国房地产市场套现累计超过 1000 亿元。香港中环中心,地段优越,毗邻长实集团总部长实中心,即使是这样靓丽的闺女也要赶紧卖了。难道李嘉诚是真的铁了心要搬家去英国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嘉诚  李嘉诚词条  英国  英国词条  地标  地标词条  香港  香港词条  中环  中环词条  
经济

 李嘉诚电视台亏6亿 运营11年持...

《李嘉诚全传》一书曾这样评价:“李嘉诚收购华娱卫视是一个进退自如、一举两得的生意。”入主华娱卫视,可以说是李嘉诚真正进入内地传媒、娱乐界的第一步。然而,虽然华娱...(展开)

经济

 “人生只有三次财富机会,2019...

今天的标题,来自于“周期天王”周金涛生前的演讲。比起预测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它背后的逻辑:每个人的财富积累,一定不要以为是你多有本事,财富积累完全来源于经济周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