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天津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却因为这个原因成...

在远古时期,距今约8000年,渤海湾发生了一次海浸,海水倒灌内陆,深入陆地近50公里。大约5500年前,海水开始后退,而天津陆地开始露出海面。天津陆地的形成,除了受益于气候变化海潮后退外,还得益于一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在远古时期,黄河自黄土高原而来,在洛阳-郑州一带的北部开始进入广袤平坦的华北平原。黄河在进入平原后,水势变缓,所携带大量的泥沙也开始淤积,导致河床不断的抬高,此外,华北平原地势卑下且平坦,于是黄河时常决堤改道,在华北平原成漫流的态势,甚至在有的时候,下游分岔,出现几条下游河流。由于受到山东西南部的泰鲁山地的限制,在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远古到南宋时期,黄河在魏县-深县-天津,泰鲁山地北麓之间流淌入勃海。在南宋时期,南宋朝廷为阻挡金兵南下,掘开黄河,导致黄河夺泗入淮,这种状态延续了700年,到了清代,黄河再次决堤,黄河再次回到泰鲁山地以北,就成了今天的黄河。正是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因此黄河的造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自远古到南宋时期,勃海海岸线退缩达到40公里。天津陆地的形成而成为富饶之地,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此处。

古代黄河在华北平原漫流区域

但在历史时期,渤海还是经常倒灌而发生海浸事件,每次的海浸,必然造成巨大的破坏,而海浸区域又成为原始荒凉状态。据汉书记载,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可见此次海浸是由地震引起的海啸。在王莽时期,又发生了海浸,据载,“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直到东汉末年,海浸开始平息。另外,在此区域地势卑下,有众多河流在此汇聚入海,天津地区被称为“九河之梢”,其中的九河是指桑干河,滹沱河,拒马河等。而潴积的河水在天津附近形成一个巨大的沼泽群“雍奴薮”。所谓“雍奴薮”,四面有水称为“雍”,水而不流叫作“奴”,长满水草的沼泽为“薮”。其范围是非常广大的,大约以今天津七里海湿地附近为其中心,北至宝坻,西至武清,东至宁河。在“雍奴薮”范围内,淡水海水混杂,潮汐错乱,千里无人烟,此时的天津,当然不是什么军国重地。

“雍奴薮”大致范围

九河之梢--天津

天津的发迹,始于隋代。隋炀帝谋求讨伐高丽,需要集合大规模的军队,而要保证大规模的人口以及其补给的运输,是非常困难的。在此前,三国时期曹操讨伐河北袁氏残余和乌桓,就曾开凿白沟,平虏渠和泉州渠等水运通道。虽然历经数百年,白沟、平虏渠和泉州渠等均有淤塞,但加以修整,还是可以使用的。另外,天津附近的地势低洼,桑干水,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河流都在直沽附近汇合经大沽口而入海,称为“九河之梢”,因此其地理条件也是适合开凿运河。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永济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凿的。关于永济渠的路线,据史念海先生的研究,应是引沁水入曹操所开的白沟,在天津直沽北连桑干水而达涿郡,其长度近2000里。在永济渠修好后,隋炀帝即下诏令天下兵马齐聚涿郡,永济渠上运输兵马辎重的舟船旌旗千里不断,非常的壮观。永济渠的运输能力非常强,可航行庞大的龙舟。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亲征辽东时,就是乘坐龙舟到达涿郡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隋代运河

元代为天津快速发展阶段,元帝国将都城设在大都(今北京),大都的人口非常稠密,仅凭本地的物资,是无法补给京师的。此时,经济中心已经移到了富庶的江南,挽输江南的物资以给养京师是必须的。此时隋代开挖的运河虽然有些淤塞,但修整后还是可以起作用。但原来的南北运河需要绕道洛阳,已经很不方便,故后来元帝国就开挖了济州渠,会通渠进行取直,不再绕道洛阳,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在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河道是永济渠所行的永定河河道,由于永定河含沙较高,易于淤塞,且经常改道,到了金代时就已经不适合通行了,因此,金代时便开通了潞河,后蒙古攻陷燕京,金帝迁都开封,这条运河也就废掉了。元代借用金代的潞河,引昌平附近的泉水汇聚北京天安门北部的什刹海,东流至通州,再南流经天津北部的低洼地带,即古“雍奴薮”,至武清接京杭大运河。由于这条运河流经今北京通州通州古称潞县,便叫潞河,也叫“通惠河”, 大通河,白河、北运河等。这条运河北通北京,东南通天津,与南北大运河相接,可达杭州。同时,虽然京杭运河为北京连接江南的大动脉,但运河有些段落为人工开挖的,筑有堤坝积水,有些时候,这些地方易于缺水淤塞不能通行,于是,元王朝又开通了海运,将富庶的江南太湖流域的财赋,通过海运,由江苏刘家口港,经山东半岛,在天津海河河口大沽口而到直沽,经“通惠河”运往通州,以达京城。经过元朝的一番建设,大运河已经成为北京的生命线,而天津就成为海运漕运的枢纽。此时的天津,已经成为京师的命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明初,明军北伐,大军下德州,克沧州,逾直沽,舟师步骑,夹大运河而进。明军很快攻下通州,元帝遂北逃。

隋代运河和元代运河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扼守直沽,则南军就无法通过大运河一线挺进燕京。明朝永乐二年,成祖朱棣下谕旨“筑城浚池,赐名天津”,天津正式建城。城建成后,周九里,北濒卫河,东绕潞河,河海运漕舟都汇于此。后来建州女真崛起,萨尔浒一役,明军大败,辽左多事,辽西走廊成为明庭抵御后金的最后防线。为保证辽西走廊关宁锦防线的补给,由直沽出海到广宁右屯卫,为海运饷道。于是明庭在天津增置重臣,屯列将领,为京师东面之巨镇。

明代天津所控制的重要通道

京杭大运河是北京的生命线,元明清时期的战争,大运河沿线往往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移到北京后,通州为被开辟为仓储重地,以储存从南方通过京杭运河或者海运而来的粮秣。明代中后期,蒙古,后金等突入京畿,是没有后继粮饷的,多以潞河沿线的城镇为目标,尤其以通州为重点。明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率兵古北口,掠怀柔、顺义,意图夺取通州,王竱即奔入通州,将通州仓储的粮草全部焚烧,而蒙古军一无所获,不得不退出。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指通州,进逼京师(今北京),京师震动。而袁崇焕由于长途回奔,没有补给,并没有尾随,遂在运河沿线的河西务稍作补给继续援救。

自近代以来,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航海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古代为天险的海洋成为通途,从海上而来的威胁为我国的主要威胁。而天津则为北京的门户,盖因天津为北京的生命线京杭运河运河的枢纽,且太湖流域,登莱一带可由渤海经大沽口沿海河直入天津,连接运河潞河到通州。如《明一统志》云:“天津一隅,东南漕舶鳞集,其下去海不过百里,风帆驰骤,远自闽浙,近自登、辽,皆旬日可达。控扼噤要,诚京师第一形胜处也。”所以,由渤海湾,经天津沿运河而上通州,以攻京师,成了外敌入侵的主要方向。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入侵北京城,无一不以此为孔道。甲午战争中,日本就曾构想在夺取黄河,渤海的制海权,击溃辽东半岛的清军后,即由天津直入京师,在直隶平原上和清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天津  天津词条  平原  平原词条  地处  地处词条  因为  因为词条  原因  原因词条  
地理

 (地中海与海中地)5 汉中盆地 ...

西方之边 —— 汉中盆地 环地中海一 :土地和海洋古典时代的地中海区域的文明是环绕在地中海区域的,整个欧洲的文明主体古希腊和古罗马;非洲北部的马格里布地区,埃及...(展开)

地理

 中国地级市分解地图

中国地级市、地区、盟、自治州简图(图例:面积 人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地级市数量逐渐稳定下来,截至2017年10月2日,在总计334个地级行政区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