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出处】唐·韩愈《山石》。

【意思翻译】老僧告我:“这里古壁的佛画很好”,于是,点起烛火,佛画在暗淡的灯下仿佛依稀。小僧为我铺好床、拂净席,又安置好晚饭,虽是素食粗米,倒也可以充饥。

【全诗】

《山石》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释】 ①荦(luo洛)确:山石不平的样子。微:窄。②支子:即栀子,常绿灌木,夏季开白花。③稀: 依稀、模糊,也可作稀罕解。④疏粝(li利):粗糙的饮食。粝,糙米。⑤无道路:是说不择道路,随意走去。 ⑥穷烟霏:走完了烟雾弥漫之处。⑦枥:同“栎”,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⑧蹋: 同“踏”。⑨局束:局促,不自在。��(ji基):马嚼子。 ⑩吾党二三子: 指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几个人,即同游者李景兴、侯喜、尉迟汾。(11)不更归: 不再回去。归,指回到城里做官。

【赏析】 

   本诗并非歌咏山石,而是效法《诗经》,撷取诗篇首句二字为题,实际是一首纪游诗,记叙的是“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见闻和感想。这首诗是韩愈于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自徐州前往洛阳途中,与李景兴、侯喜、尉迟汾三人同宿于洛北惠林寺后补作(据方世举《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另有 “当是南迁岭外时作”与 “在徐独游而作”二说,因为都没有可靠的资料佐证,所以不选取。当然,如果不具体坐实旅游的时日和地点,也完全不会影响对全诗的鉴赏。

   此诗的谋篇布局与一般山水游记相同,即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形、境随景迁的写法,详略得体地记叙了作者从黄昏入寺夜宿到翌日晨出寺山行的整个过程。

   开篇四句写“黄昏到寺”。首句一笔带过诗人入寺前的行程;次句用“蝙蝠飞”烘托山寺的暮色;三句先写进入殿堂再转身坐在阶前观赏寺院的花木,并用“新雨足”生发出下句的“芭蕉叶大栀子肥”。第四句的“大”、“肥”二字准确地状摹了芭蕉叶和栀子花,形象鲜明,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僧言”六句,两句一意,叙述夜宿情事。一是寺僧夸说古壁的佛画好,由于作者反对佛教,对此不感兴趣,所以尽管“以火来照”,也实在看不见多少东西。二是僧人“铺床拂席置羹饭”,为来客忙个不停,表现出朴素的人情美;虽然斋饭寒素,作者还是饱餐一顿,这就暗示到寺前已经爬了漫长山路,饥渴难挨了。三是作者“夜深静卧”难以成眠,从听百虫合奏一直到百虫绝响,从看 “月出岭”一直到 “光入扉”,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作者的心境也为之净化、百虑也为之一扫了。

   “天明” 六句写出寺山行。“天明独去”的 “独去”,一般有二解: 一是理解为寺僧没有远送,作者与同游者一起登程;一是理解为夜宿后他们将分道扬镳,作者先离寺出行。“天明”二句,诗意承前而有跳跃,大意是说,因为晓行,烟雾弥漫着山路,作者随着高低的山势、不择道路地走着,一直到烟雾的消尽处。“山红”二句,一句一景,是静景的描绘,颇具色彩,并表现出涧底的景观特征;“当流”二句,结合人物活动写涧流、水声、谷风,是动态的刻画,“赤足”的字样还能见出作者惬意的情怀。诗文不露痕迹地由景语过渡到情语,由描述过渡到议论。

    结尾四句用议论以寄慨,表现出对官场的厌倦,不愿过着被驱使的生活。作者的这种感慨是他从领略到的山野自然美和感受到的世间人情美的比照中自然得出的。应当说,情调健康,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韩愈“以文为诗”早已成为定论。这首诗就是山水游记的诗化,或诗化了的山水游记,自然是作者“以文为诗”的一个例证,也是作者对山水诗的可喜开拓——全篇都用七言,“支”、“微”二部韵通押,中间不换韵,并全是“赋体”,直陈其事,白描写景,独具一格。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此诗时说:“无意求工,而文自到,一变谢家 (谢灵运、谢朓)模范之迹,如画家之有荆 (浩)、关 (仝)也。”可谓切中肯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诗  全诗词条  铺床  铺床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意思  意思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