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聊斋志异梁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徐州梁彦,患鼽嚏[1],久而不已。一日,方卧,觉鼻奇痒,速起大嚏。 有物突出落地,状类屋上瓦狗[2],约指顶大。又嚏,又一枚落。四嚏凡落四 枚。蠢然而动,相聚互嗅。俄而强者啮弱者以食;食一枚,则身顿长。瞬息 吞井,止存其一,大于鼫鼠矣[3]。伸舌周匝[4],自舐其吻,梁大愕,踏之, 物缘袜而上,渐至股际。捉衣而撼摆之,粘据不可下。顷人衿底,爬搔腰胁。 大惧,急解衣掷地。扪之,物已贴伏腰间。推之不动,掐之则痛,竟成赘疣[5];口眼已合,如伏鼠然。

翻译

徐州有个叫梁彦的人,患了一种鼻塞打喷嚏的病,很长时间也没治好。有一天,他正在睡觉,感到鼻子特别发痒,急忙起来打了一个大喷嚏。有个东西突然喷出来落到地上,形状像屋脊上的瓦狗。有指头顶那么大。又打了一次,又喷出一个。打了四次,喷出了四个。这四个小东西蠢蠢爬动,聚集到一起互相嗅闻。片刻之间,只见一个强健的吃了其中一个体弱的,吃下后身子顿时见长。一会的工夫,互相吞吃的结果,只剩下一个。身子比鼠还大。它伸出舌头转动着,去舔自己的嘴唇。

梁彦非常吃惊,用脚去踩,而它却沿着梁彦的袜子向上爬,逐渐爬到他的大腿上。梁彦抓着衣服用力抖动,可这东西粘在上面下不来。一会儿它钻入衣襟下,爬到粱彦腰侧时,就用爪子抓搔。梁彦非常害怕,赶忙解开衣服脱下扔到地上。一摸,那个东西已贴伏到腰上,用手推,推不动;用指甲掐,却很痛,竟然成了附在皮肤上的肉瘤。它的嘴和眼已经闭上,好像一只趴着的老鼠。

注释

[1]鼽(qiú 求)嚏:病名。鼻出清涕,打喷嚏。《礼记·月令》:“秋季 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

[2]瓦狗:瓦屋脊上其形如狗的饰物,迷信传说可以镇邪。

[3]鼫(shī石)鼠:鼠的一种。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

4]周匝(zā札):转动。

[5]赘疣(yóu 尤):肉瘤。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聊斋志异梁彦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  
古文拼音

 精卫填海小古文拼音版注音版

《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次三经》。精卫填海,也是一个汉语成语,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