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读书笔记书评)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看完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可以说让我更加客观的了解了美国政治,受益匪浅。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美国的“协商式民主”,同时这本书也纠正了我对于民主政治认识上的一些错误。

  协商式民主

  “众所周知,政治是一种斗争的艺术。然而,同样重要却经常被忽略的是,政治也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在一个协商性的政治里。没有任何一方可以为所欲为。”

  很多人对民主政治的概念都是“公民享有投票权”,然而成为一个民主国家,“投票权”并不是全部。相反很多时候,在一些政题的讨论上,以少数服从多数方式得出结果反而是极不理性的。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一个不存在“绝对”只有“相对”,处处充满悖论的世界。通过利益双方的协商,最大程度上满足双方需求,取得共赢,促进了各方利益均衡,反过来又充分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力量。

  “协商式民主”体现在美国寻求政治制度“平衡点”的进程中。

  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坚持“精英治国”和“充分制衡”,而反联邦党人坚持“平民自治”和“权利底线”。相持不下,坐在谈判桌上,最后出台的美国宪法就是在两派思想中寻求平衡点的产物,通过建立联邦政府,制定三权分立等制衡原则满足了联邦党人的立场,对于反联邦党人,成功的将联邦政府的权利压到了最小。

  一直以来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然而回看这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历史,会发现没有所谓绝对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双方都在各自的制度建设中相互吸收,不自觉的寻求两种制度的平衡点。美国一直是一个“自由至上”的国家,然而当遇到经济大萧条,遇到“平等至上”理念时,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妥协。经济大萧条的出现,美国社会意识到自由市场模式的危险,治理模式开始向干预型、服务型转变。当”平等至上“的呼声越来越高时,美国不得不适当放弃自由,考虑福利政策与阶级平等问题。“政府适当干预的市场模式”、“福利政策”,还能说美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资本主义国家吗。再看中国,只需要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名词,就会发现我们也在吸收。

  认识上的小误解

  一直以来都以为在美国,人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示威游行政府也不会管,人民更加理性,总之以前认为美国民主很完善。而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美国民主也有失灵的时候,开枪射杀示威游行,低俗节目盛行时代,1830年“印第安人迁徙法“,19世纪末的”买官卖官“现象,还有众所周知的种族歧视现象。

  看到国内哗众取宠的电视节目、无营养且称不得新的新闻报道、举横幅抵制肯德基行为、还有社会舆论价值观指向。我曾认为鲜有人会独立思考,如果我国也拥有美国那样的政治制度,恐怕只会引起“多数人的暴政”。可是我错了,我在国内看到的在美国并不是不存在,反而在很多方面会更甚,以上现象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为平常。其实想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想一直保持理性,死气沉沉。做那些节目,写那些新闻报道的人也并不是不理性,在市场经济下,他们只是深喑人民群众想看什么,只是一场SHOW而已,时间久了人们自然会知道自己想看的是什么,何必执着于此。从另一方面来看,存在以上现象反而说明社会的开放度在逐渐增加。所以“存在即合理”似乎很有道理。书中引用潘恩的一句话挺好:“那些想要享受自由的人,必须同时承受它的疲倦。”

  以为民主主要是赋予人民权利,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人民对于国家的责任意识。美国公民对于国家政治的关注且不说,众所周知的是他们对于版权的尊重,宁愿多花钱也不愿去买盗版产品,这就是一种责任意识。这一点截止到现在,我是真没做到,盗版游戏、音乐、书籍,不知道在以前买过多少,所以当我们在说自己国家不够民主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是否意识到了我们对这个国家的责任意识。毕竟,真正的民主化,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且是政治文化,社会形态的转型。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民主的细节》这是清华老师刘瑜的一本书,通过描写美国民主政治细节并与之中国对比,较为客观得分析足以颠覆我们长期以来对所谓资本主义的民主产生的偏见,应该来说是一本市面上有不同见解的好书。周围人群认同资本主义民主优点的,一种是有偏见的袒护,一种是人云亦云,真正懂并理解的我想并不会很多。这又是一本来自全国最高学府里老师的作品,这种独立的声音还是难能可贵的,不说重复的话,说点有新意的,看着更有趣点!

  党报经常把美国比作“世界警察”维护世界和平,经常搞得世界反而不太和平,以此来植入我们对这种模式的美国式民主产生排斥的感觉,总觉得那是坏的,那是不适合的,我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全然都没有站在美国式民主的立场上看问题,容易让人陷入另一种自我偏见的泥潭,见所以然,却不知所以然。

  作者从美国现有政治体制出发,举出诸多实例来印证,美国民主也并不完全是“有钱人的游戏”,它们的社团组织体制之完善,声音之有力,足以让一个普通蓝领工人通过工会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群体,让政府出台相关具体政策保障它们相当的权利;也可以让一个跟现任的总统有过节的下属,被总统炒掉后通过法院判决恢复应有得职位和待遇。这样的例子,说明美国的政府,包括总统的权力是相当有限的,受制于其它社会团体,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权力无限大。这在近期的总统选举中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也颇有意思,特朗普胜出后,有评论就说美国政治体制并没有外界的所担心的震荡,让没有从政经验的特朗普担任总统这在有些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但这就是美国,一切皆有可能,即所谓的“美国梦”。金融市场也以特有的嗅觉来应对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当天在结果扑朔迷离的情况下,黄金的走势也是大起大落,最后回头看,大操盘手又把散户玩了一把。尽管有点马后炮的意思,但却符合了那句娱乐式的调侃“美国选总统,并不是选最好的一个,而是不选看不顺眼的那个即可!”

  再谈到美国“世界警察”的问题,现有的诸多写手时不时得写出中国有“沉默的大多数的问题”,即当我们碰到一些不太公正,不文明的现象时,大多数人都选择沉默来规避这种因为劝导所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只有当自己的利益的受到严重侵害的时候,才会奋起反抗。甚至有的人都调侃,连我们的国歌都是“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你看,都得到了快到奴隶的我们,才会起来革命,足以说明国人的忍耐度是有大,这要在美国看来,我们这般人也是不可想象的啊,你说人家“世界警察”,你说人家会不会说你“世界奴隶”?说白了,这是两国的文化根源有异,并不能简单得回答孰是孰非的问题,我们经常幻想当我们碰到这种不公,不文明的现象时,会有一个盖世英雄横空出世,路见不平一声吼,如果我们都在《大话西游》当中,紫霞天子在自白中,“我一直期待有一个盖世英雄,踩着**云来接我”,这样看来我们是不是很女人?由于美国群体当中,有这种,大家都要站出来,都要动起来的氛围,好像不关你的事,但是你想想未来可能就会影响到你了啊,你得跟我一样,你也得出声,你也得行动起来,类似这样的游说人,前提当然也是你能理解,你能认同才行的,并不是强迫你去做。

  书中美国也有很多庸俗脑残的电视节目,经常在电视节目上有互相撕逼的状况出现,有些收视率还出奇的高,要是放在中国,连审核都没办法通过,更不用说能让大家看到。他们当然也担心这种过度庸俗化的电视节目会降低国民的审美、价值观标准,但是实际结果,他们也拥有全世界最为成熟的电视节目,就是要让两个极端同时存在,让国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好比一个人一会在看“fuck you”的争吵频道,一会在欣赏文艺讲坛,个中偏好,全都交给观众自主选择。他们自信,大部分观众还是有自觉选择“真善美”节目的能力。

  总体来讲,这是一本能让自己对民主更加立体的好书,能够听到一点不同的声音,反而觉得更有趣!

  民主的细节书评

  有感而发:

  对于这类书看的着实少,也无法甄别其中的对错与否。因为有时候作者不需要说假话,她可能只是说一部分的真话,就能够引导读者去赞同或者鄙弃某种观点。

  另对这本书觊觎已久,前面看过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其实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那一本比这一本更加难以理解。作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后学位,后又于剑桥大学任教,最终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总之看起来就是blingbling各种光环环绕下的女学者,看她的照片,是一头清爽短发的知性样子,总之符合一个高等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对了。

  这本书就是各种时事的杂文集,形式就是依托美国各种时事问题并加以讨论,大概从03年一直到11年之间,多数是小布什当政期间的事情。并希望从具体的事情中描述具体可见的美国民主制度。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从盲目崇拜美国的先进政治体制到了现在批判的接受。其一是因为很多媒体报道或是书籍多少都有主观因素在里头,从而导致结果推论不真实不理智;其二是我们国家的土壤并不一定适合外来的和尚。

  但是,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还是对美国这个国家机器究竟是如何运行的有那么一丝好奇,这也就是读这本书的初因了。这本书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因为有具体的事情作为依托,也比较好理解,虽然满篇都有着诸如“新保守主义”这类的专业术语出现,也还不算艰涩难懂。我想除了了解一点美国的民主制度,还有可以略微锻炼一下自己的理性思维,因为满篇的诸如制衡、利益最大化、博弈等等字眼都需要你不停地去思考作者说的是否合理。

  下面是稍微能引发我思考的几个关键词。

  其一是书中多次提到的“理性”这个词,就是一个政治措施的颁布,不仅仅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煽动家和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就是煽动家总是特别热衷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底下的陷阱”。其中的例子就是美国关于最低工资保障的确立,看起来这是关乎底层劳动力切身利益的一件事,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最低工资总是与失业率正相关,所以一旦提高了最低工资,失业率就会提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理性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息息相关的,不要因为肤浅的煽动而鲁莽的做决定。

  其二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对个体人生体验的影响,对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的影响。原来我一直以为教育或是宗教或是文学诸如此类的东西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直至终极追求此类的东西。其实不是的,生活中切实参与的事情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非常的大。

  其他的也不好多说,因为我自己与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着实不多。而且愤青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干出唾沫不经脑子的脑子的事儿我是做不出来了,不管形势是怎样的,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一些摘抄。

  摘抄笔记:

  1、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多个路径:国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是最显然的一个路径。

  联邦制为制约路径之二。美国从成立伊始就是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市政府之间各有各的决策范围,互相不能干预。

  活跃的公民组织是制度制衡的第三个路径。

  媒体和文化产业是制衡路径之四。

  最后一个制衡路径是投票选举本身。

  2、公民的参政责任甚至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政治或是社会,而是为了完善个人自身——公共生活中对善、对真、对理性的追求,是个体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3、我只能说,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制度和文化障碍遮蔽了公共生活的自然状态。

  4、一个真正牢固的民主制度,需要不仅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要坚决捍卫你的权益”的责任公众意识。

  5、最好的公民文化未必就是公民参与积极性最高的文化,而是在“参与意识”和“服从意识”之间的一种平衡。

  6、当人们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时,制度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就意味着大到惊人的实施成本。

  7、“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人人都觉得国家欠了自己的,却鲜有人各司其职的按规则办事。

  8、美国的民主有秘密吗?与其说这个秘密是某个神奇的宪法文本,不如说它是一个个公民具体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9、一个好的公共财政体系,就是要通过一个政治博弈的过程,让花别人的钱变的像花自己的钱一样心疼,哪怕一年也就是275美元。

  10、中国的公款吃喝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了。据《瞭望》报道说,中国2004年的公款吃喝高达370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2004年中国公布的军费也就2117亿元,同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才100亿元.

  11、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12、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13、我想所谓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当你拥有一个观点的时候,是通过你自己掌握的信息独立作出判断,而不是因为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这样说了所以人云亦云的这样说。

  14、一个社会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一个政治体系去消化问题,改进制度,而制度的纠错能力又绝不仅仅来自于某个部门或者是领导的“良知”,而是来自于“分权”的智慧:不同权力部门的“分家”,从而使弱势群体多几个安全阀门。

  15、富人交的税越高,社会的福利色彩越重,财富越趋向于平等;富人交的税越低,越有可能刺激社会的创业精神,但是财富也趋向于集中。

  16、民主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同团体间的观念碰撞,使理性有更多的机会发出声音。

  17、美国政治的特色从来不是民主的最大化,而恰恰是民主与自由、平民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的博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之于政治,就像是盐之于烹饪,太多并不好,但少了也不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民主  民主词条  书评  书评词条  细节  细节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