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原文、注释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①》

  一九三〇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②,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③。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④。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①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 ②宁化、清流、归化,当时福建西北部的三个县。 ③武夷山,在江西、福建两省交界处,东北—西南走向,海拔 1000 米左右,是赣江与闽江的分水岭。 ④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赏析】

  1929年春天,为了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从江西来到福建,经过艰苦努力,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是年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组织了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军阀武装,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实行“三省会剿”。鉴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红四军军部经过讨论,决定回师江西,粉碎敌人的围剿。朱德率主力部队先行出发,毛泽东在率领部分军队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也按计划经福建的连城、清流、归化、宁化等地,翻越武夷山,再至江西和红四军主力会合,展开新的斗争。这首《如梦令·元旦》词即作于毛泽东率军从福建前往江西的行军途中,题中的“元旦”系指农历新年,即1930年的春节。当新春佳节到来的时候,词人和红军战士一起,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词也正如初升的朝阳,充满了蓬勃的朝气,洋溢着乐观的精神,显露出无穷的力量。

  这首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起笔即画出了一路的征行经历:“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首句连用三处地名,标明了行军的路线,次句又列举了行军途中的困难状况:道路险隘,林木幽深,苔藓湿滑,选取了当时富有代表性的自然物象,从不同方面,共同写出行军的困难,征途的艰险。如果说上句是线型的路线图,那么下句则是立体的行军画面。接下来,“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又以设问引领下文,自问自答。以问句提起,从句式上即增强了表达的力量,问得直接,答得也干脆,“直指”标明此次行军的方向,既是正面作答,也显示此次军事行动目标明确,虽未直接着笔,而部队的纪律严明,行动迅速,词人的胸怀全局,指挥若定,于此也宛然可见。既然指明了行军的目标是武夷山下,那么山下又如何呢?“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人在众多景物中,单选取了红旗,风展红旗,明媚如画,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来;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斗争的火热场面,既是真实之景,同时也是理想之象,让人仿佛看到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看到日益发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也可感受到词人的坚定信念和豪迈胸襟。词作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晓畅,词人避繁趋易,有意地选择平实的语句,彻底摆脱传统词供人浅斟低唱,有时甚至语僻难晓的境地。更让人称奇的是,全篇未用一个典故,词语明白如口语,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大众,听了也容易明白,从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词虽明白如话,然也精于锻字炼句,词人将推敲之迹隐藏在平实的语言表象下,极炼如不炼,看似寻常,细品方见奇功。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尽显行军途中的实际困难,也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也透露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豪情。对于所选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点出其特征,概括精当,且所用字也并非深奥险僻,而是通俗常见,却又准确之至,从这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对语言的精心推敲。另外这数种物象之间,并无词连接,只是单独并置,却又浑然融为一体。这种创作手法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可见到,如唐末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元代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均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为人称道。在修辞上,这种手法被称为列锦,于表现上,多种意象同时并置,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则远胜于单个事物的简单叠加,实强化、烘托了整体的情感意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诗词中,这种词语并置、意象叠加的手法,多表现的是凄冷的景物、黯淡的情感,属“冷色调”,但在这首《如梦令·元旦》中,虽也说的是困难,然其中却蕴含着一股乐观的精神,透露出一种藐视并战胜困难的信念和豪情,实为“暖色调”。词中既有多种意象同时并置,也有单个意象孑然孤立,如词末句“风展红旗如画”中的“红旗”,红旗是工农红军的旗帜,是革命的象征,词人以风中飘扬的红旗,描绘了一幅革命的壮景。这里虚实结合,正侧相映,理想与现实交织,全篇的情感,都凝聚在这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上。选取红旗,可谓是以一当十,不惟让整篇作品、整幅画面立时充满亮色,而且“曲终奏雅”,使全篇所展现的乐观精神、革命豪情得以升华。词中有的地方,又反常合道,词之首句即是。古体诗词因篇幅字数有严格限制,作时需惜墨如金,人名、地名以少用为佳,多用则为大忌,但这首词却是反其道而行之,首句连用三处地名,在清楚标明进军路线和红军队伍行动状况的同时,又像是信手拈来,妥帖明快之至。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中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四句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而浑然天成,丝毫不显重叠堆砌,让人叹为观止。《如梦令·元旦》词首句看似粗拙,实含匠心,也确有李白诗的意致。大凡诗文高手,皆能举重若轻,点石成金,生活中事,无不可采撷入诗,一入诗中,又仿佛天造地设,精彩百倍,此句即如此。另外,从节奏上来说,此词首句出以三处地名,次句继以三种物象,虽并非完全对仗,然两字一顿,一连六顿,上下相合,节奏相应。凡此种种,均看似寻常,细究起来却委实是摇曳多姿,光华难掩。

  《如梦令》词牌,本得名于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的词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从此词牌之名,即可看出其偏于柔婉的特征,李词本身也正流露出愁苦无奈之意。在词史上,此词牌确也多用于展示凄寒情愫,所表现的情感较为低沉,甚至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著名者如宋代秦观和李清照的两首同调词。秦词曰:“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李词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二词一表现孤馆客寒,奔波行役之苦,一发抒春色已去,韶光流逝之叹,皆凄婉含蓄,委曲精工,尤其是李词中“绿肥红瘦”一语,固是佳句,然也分明体现出婉约之本色。但在这首《如梦令·元旦》词中,词人则一反既往,以传统的婉约词牌表现了高昂、欢快的情感,与以前的同调之作迥然有异。原属婉约性质的多愁善感的《如梦令》,在词人笔下,却显出爽朗的情调和乐观的精神,原本被视为小道末技,宜于浅斟低唱的词则被用来挥写革命豪情,这是词人对词的创造和贡献,可谓是为词调古曲唱出了新声。

  文章作者:姚大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梦令  如梦令词条  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