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毛泽东诗词《七律·咏贾谊》原文、注释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①,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②。

  雄英无计倾圣主③,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④。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毛泽东诗词集》。

  【注释】① “少年”句,大意是贾谊年少多才、卓异不凡,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倜傥,卓异不凡的样子。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廊庙,指朝廷。庙,太庙。 ② 华国,即华夏,汉朝。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台,官署名。按汉因秦制,以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御史为宪台,分别掌握政事、外交、监察。 ③ 圣主,这里指汉文帝。 ④ 空,徒然。白,陈述。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湖南境内。步尘埃,犹言步后尘。

  【赏析】

  在历代咏史诗中,咏贾谊(贾生)是一个专题,把所有的贾生诗结集起来,可以编成厚厚的一册。最有代表性的名篇,应推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感慨贾生未尽其才。其次当推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是做反面文章,借贾生酒杯浇自己块垒,谓宋神宗待己不薄。歌咏贾生的诗人,角度可以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有浓厚的政治兴趣。

  毛泽东之咏贾谊,一写就写了两篇,这在毛泽东诗词中属于特例。他对贾谊的兴趣,除了和别人一样的理由外,还有一重特别的理由——他是湖南长沙湘潭县人,青年时又就读于长沙,对本土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像贾谊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应该是怀有特殊兴趣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首联是总冒,概括了贾谊的一生。特别强调其年少多才、壮志未酬这两点。按,贾谊是西汉大政论家和大文学家,所著《过秦论》三篇,详尽分析秦王朝统一中国及其二世而亡的原因,为汉文帝提供政治改革的借鉴,其文气盛言宜,文采斐然,开千古史论之先河。《论积贮疏》指陈朝廷积贮不充,是不安定因素,强调驱民归农的重要性。贾谊写出这些传世的大作时,多大年纪呢?不过二十三岁。那样年轻,就有治国的才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廊庙才”)。真是人才难得。据载,贾谊为博士,汉文帝或有咨询,诸老博士欲语不能,而年纪最轻的他却能专对,所以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然而,当文帝二年(前178)贾谊将进一步被提拔“任公卿之位”时,却激起朝中大臣一致的反弹。参与攻讦贾谊的,有平定诸吕、拥立文帝的元老级重臣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问题就严重了。文帝不得不作出让步,贾谊终竟被贬谪到长沙,远离了政治中心,这是命运对他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文帝七年(前173)贾谊被召回长安,任命为文帝少子梁怀王太傅。不幸的是,在四年后(前169)的一天,梁怀王因朝见皇上,途中不幸坠马而死,这一场飞来的横祸,彻底终结了贾谊的政治生命,不到一年,他就在抑郁中悄无声息地死去。怎么不是“事堪哀”呢!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颔联上承“廊庙才”,展开铺叙。贾谊文章,在汉初为第一。除了前面提到的《过秦论》、《论积贮疏》外,在贾谊被召回长安的几年中,他又曾多次向王朝上疏,建言献策,写下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这篇长文一反“天下已安已治”之说,指出当时种种社会隐患,如不及时消除,则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随时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毛泽东称其“胸罗文章”,并不指一般意义上的文才,而是说有经世致用之才。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贾谊具有何等军事才能,但治国与用兵这两件事往往连类而及。“兵百万”一语的出处,来自西夏人语范仲淹:“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名臣传》)。当然,还有一种讲法,是说贾谊文章,当得起百万雄兵,相当于“一支笔当三千毛瑟枪”那个意思。“胆照华国树千台”,乍看不知所云。细读《陈政事疏》,方知所谓“树千台”,乃指疏中提出的“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思是当时各大诸侯王势力膨胀已成隐患,分封更多的诸侯以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权,才能巩固中央集权。汉制,封国设三台,“千台”乃极言分封诸侯国之多。毛泽东从巩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肯定贾谊“众建诸侯”的意见,是古人咏贾生的名篇中没有说过的话。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颈联上承“壮志未酬”,为贾生抱屈。上句说贾谊如此杰出,却并未赢得汉文帝的真赏。说句公道话,汉文帝对贾谊的破格任用,已算得上非常的恩典了,所以王安石有“谁道君王薄贾生”之慨。汉文帝有汉文帝的难处,一个皇帝要作出重大决定,势必听一听身边人和大臣的意见。《文选》李善注引应劭《风俗通》说,贾谊与邓通俱侍中同位,忠奸不能互容,邓通进谗,导致文帝对贾谊的疏远。所记虽不见于《史记》、《汉书》,当有一定根据。何况还有周勃、灌婴这样的耆旧重臣也站在对立面上,叫文帝怎么办才好呢。“受疑猜”,指当时反对派加给贾谊的两条罪名,一条是“专欲擅权”,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条是“纷乱诸事”,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尾联十四字一气贯注,总束全诗。用“长沙傅”来称呼贾谊,因为贾谊被贬长沙的这一段经历,是他由得志到蹭蹬的转折点。“千古同惜”,也就是古今同惜,一个“惜”字,概括了关于贾生的咏史诗的共同基调,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对贾生的同情。在绛、灌这样的“大人物”面前,贾谊这个“小人物”遭到了压制,汉文帝却不能为之撑腰,这使作者感到非常不满、非常惋惜。于是联想到贾谊《吊屈原赋》,屈原得不到楚怀王的信用,被放江潭,与贾谊的命运处境极为相似。所以在赋中,贾谊引屈原为同调。后来司马迁把两个人的传记合起来,写了一篇《屈原贾生列传》,后世遂以屈、贾并称。“空白汨罗步尘埃”紧接上句,意思是古今诗人都同情贾谊,徒然地说贾谊是步了屈原的后尘。用“空白”二字,意味着后人的爱莫能助。贾谊也是生不逢时啊。诚如鲁迅所说:“文帝守静,故贾生所议,皆不见用,为梁王傅,抑郁而终。晁错则适遭景帝,稍能改革,于是大获宠幸,得行其言。”又说:“使易地而处,所遇之主不同,则其晚节末路,盖未可知也。”(《汉文学史纲要》)

  这又使人想到,毛泽东平生同情“小人物”,特别同情那些受到“大人物”压制的“小人物”。他在评说历史时,对青年人的作用特别重视,一再提到“青年人比老年人强”、“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如1953年接见第二次全国团代会主席团的谈话时,曾说:三国时曹操带领大军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参见《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这首诗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重视青年、爱惜人才的心情。

  文章作者:周啸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贾谊  贾谊词条  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七律  七律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有感

 韩非子:越思考,越透彻

法家盟主,始皇思想导师一代伟人,公认的会读书,会用书的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历史都有持续的研读,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