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作者写红楼梦的本意是什么?

  红楼解味--从总体角度分析红楼梦旨意

  红学研究

  一、从“凡例”的表面叙述说起

  在红楼梦书的前面有一段凡例,讲了红楼梦的旨意,就是说作者写红楼梦的本意是什么。表面上看这一段不长的凡例写的很明白,作者就是“将已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在书中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因而人们认为红楼梦是一种写实手法,加上前面作者的自述,好象红楼梦就是作者的自传了。

  可仔细一想,作者这一再的声明,反复的重申,好象事情不是表面上讲的那么简单。况且后面还有一句:“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说明红楼梦中是有一些怨世骂时的成分。这给人一种感觉,就象是讲了人的坏话,又一再说自己没骂人是一种味道。正如脂批所言:“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说明作者的这些描述不过是表面文章,掩人耳目而已。

  书中作者有一首诗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表面写自己的不求长进,可不就是痴;揭露自己家族长辈的种种丑行,可不就是荒唐。然而最后一句“谁解其中味?”让我们感到这其中可能蕴藏着更深的含义。

  二、由假及真看实质

  读完红楼梦确实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韵味。正象风月宝鉴的含义和太虚幻境体现出的那样,既有规劝也有讽刺和警示,让人不解的其实只有一个矛头所向的问题。这个昌隆一时即将败落的贾家,到底真如作者表面写的那样,还是另有其他形象呢?我们且对书的描写进行一下总体分析。

  首先作者对于地方的描写,凡例中说: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对于时间,书中说是时间无考,这都是有意回避然,也是作者的用模糊描写之处,只明确说是京中,是天子脚下就足够了。这样一来作者就可以大胆的描写这个贾府了。为什么回避,说明作者骨子里想讲的就是当朝当代京中的事。如果是写前朝,无论怎样描写其腐朽,作为当朝政敌的事,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作者都没有回避的理由。既然不干涉朝政,何必躲躲闪闪,明讲岂不更有效果?这更说明红楼梦是一部暗中针对当朝的政治书。

  对于红楼梦的作者,书中也是罗列了一大堆的人,甚至于说是来源于石头所记,仅说是曹雪芹披阅增删,同样也是回避曹雪芹是书的作者。其实这也正显示出书是曹雪芹所著,如果相信了这一套,你难道认可真是石头所记不成?曹雪芹不管是谁,曹钜舶眨茱J也罢,还是其子也罢,他反映出的是红楼梦与江南曹家的联系。

  知道了红楼梦与江南曹家的联系,回过头来再读红楼梦确实感受到书中与现实之间的这中联系,现实中的曹家位于江南的江宁府,即现在的南京。曹家是康熙的包衣,从曹寅与康熙的各种联系来看,曹家始终将自己视为皇上的自家人。至雍正年间曹家被抄家治罪,结束了与皇家的密切关系,变成了获罪人家。曹家与皇家这种现实中的恩恩怨怨,是创作红楼梦的思想基础,我们不能脱离开这一现实基础去任意拔高作者的思想境界。作者既不是脱离凡尘的圣佛,也不是共产主义的高大全人物,作者的思想应该受社会背景、家庭变故、生活经历的影响是至深的。对于家庭的遭遇,作者有自己的悔恨,这是作者能够明讲的,更多的应该是对雍正皇帝的憎恨,这是作者藏在心中永远都不能明讲的。从红楼梦中就能反映出曹家被抄家后那种复杂的心态。红楼梦一开始就讲了四大家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上层统治的紧密联系,而且这种紧密联系是不能轻易动摇的。在以后的内容中也不时透露出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内乱是败落的根源。这正是曹家人抄家后的一种思想认识。

  在红楼梦书中有一个贾家,有一个甄家,这两家是有区别的。江南甄家是谁?这是书中隐藏的现实,从书中甄家接驾四次以及今天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很容易知道甄家就是江南的曹家。知道了这点,也就不难看出京中的贾家是一个什么形象。从书中故事讲述的逻辑关系来讲,这是明确的两家关系。甄(真)家是在江南,贾(假)家是在京中;甄家经常送贾家礼物,贾家在甄家存有银子,随时可取;甄家调京治罪,贾家死而不僵。这个甄家的形象有曹家的影子,贾家自然是一个另外的形象,而且规模与现实中的曹家相去甚远。现实中曹家是因抄家而败落的,书中贾家的败落是由于内乱造成的。对曹家而言,从他的家族观念上来分析,他的家族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江南的曹家,是自己的小家;另一个就是他身为包衣(家奴)身份参入的皇家,这是一个大家。书中的甄、贾两家分别代表了现实中一南一北这两个家族。贾家实际上代表了皇家的形象。如此一来对曹家的抄家就是皇家的自杀自灭。

  再从时代上作者的一再回避看,我们也能认识到这个贾家其实就是不敢明讲的皇家,毕竟一个朝代只有一个皇家,否则大千世界,讲一个一般大家族对于时间又有何仿?进一步从曹家抄家的角度考虑,曹家人最想抨击的更应该是皇家。书中暗示贾府的后代就是一帮不肖子孙,迟早要走上败家的悲惨结局,这是一种诅咒和警示,对贾家的这种警示肯定不是针对曹家人自己的。在红楼梦中将贾家描写的如此腐朽不堪,就是对皇家的猛烈抨击,只不过是不敢明目张胆而已。这好比是画了一幅丑恶的皇家肖像,又迫不得已贴上自己的标签;好比照着别人的样子,讲了这个人的一大堆坏话,而又声明讲的是自己,红楼梦的暗喻就是如出一辙。

  不可否认,红楼梦中有曹家的部分经历,红楼梦中人物也有一些曹家人的身影,这是红楼梦艺术描写的现实基础。象曹家的曹寅之女曹佳就是一位王妃,以至于批者说: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曹佳是元妃的部分原始形象。从红楼梦中对贾政的描写看,贾政有曹寅的形象。如此说来,贾宝玉就是贾罨蛘呤羌诛J之一了,贾母应该是曹玺之妻孙氏。可从这种对应的关系上又有些错乱,书中贾宝玉有众多的姊妹,既有皇妃也有王妃,与现实难以对应,再如贾琏是谁?贾环又是谁?都是比较模糊的,以至于大部分人根据成书的时间将贾宝玉定位于贾罨蚣诛J之子了。书中人物与现实对应上的模糊,说明曹家的生活仅仅是艺术的素材而已。对现实中的曹佳来说,她只是一位王妃而不是书中的皇妃,王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她根本无法改变曹家的命运,所以曹佳的元春形象也是很勉强的。元妃的形象其实还隐藏有曹家的总后台康熙皇帝的形象,省亲的描写就是仿照了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的场面,在这点上脂批作了较为明了的透露。从红楼梦描写的时代背景来看,应该是康熙末年与雍正年间,这其间曹家经历了三个阶段:有康熙皇帝这一靠山阶段,靠山的消失遭冷落阶段;被雍正皇帝抄家治罪阶段。这一现实背景是红楼梦艺术描写的生活基础。

  对红楼梦的艺术描写有一段脂批写道:“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这里的“一击两鸣”与“两面皆喻”的暗示是同一个意思,书中讲的贾家这一形象向下看是曹家的影子,向上看是皇家的影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书中表面是在讲曹家的经历,可暗中衬托了皇家的形象。在现实中曹家元春的皇妃地位是没有的;探春的远嫁也是不存在的;大观园更是无中生有的;贾母在京中的朝贺对曹家来说是没法实现的;秦可卿的丧事让举国的高官贵族参加是不合情理的;贾家的家宴是在江南曹家的话,请皇亲国戚也是不可能的。凡此种种,说明贾家的形象已经超出了曹家的形象。现实中,曹家与皇家的一切联系和交往都被利用来作为红楼梦描写的艺术素材。象元春的省亲,实际是仿照了康熙的南巡,这一仿照被脂批明确的点出来;曹寅曾经为皇家督造西花园,西花园是大观园的艺术原型;曹家是内务府的成员,这为写贾府的内部生活以及各种管家人物奠定了基础;曹寅小时候做过康熙的伴读,是写贾家家孰(宗学)的基础,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是龙禁尉的出处。曹家在皇家的这些经历加到贾家的描写上,就已经使贾家的形象超出了曹家本身。这还不够,贾家的描写又很多仿照了皇家的形式,在这里不在详细讲,请参见另一篇文章:贾府之假何其多---作者为何用假?贾家的形象就是皇家的幻像。

  为什么人们认为甄、贾两都是曹家的形象呢?主要是因为前面作者模糊回避的自述,使人们信以为真,误以为红楼梦就是作者的自传了。再就是人们对红楼梦深入的考证,对曹家进一步的认识,反而妨碍了人们对红楼梦这一艺术本身的认识。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已经脱离了红楼梦艺术本身,谈到红楼梦就要与曹家紧密重叠起来,须知曹家经历仅仅是红楼梦创作的部分基础,红楼梦并不是曹家梦!红楼梦中更多的是一些其它的艺术形象。人们读书往往还有另一种认识,就是艺术的反作用,知道了作品的作者,往往将作品的艺术形象也生硬的往作者身上套。以前人们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认识了这一大侦探的艺术形象,可以后就将柯南认作是福尔摩斯了;人们读金庸的小说,时间久了就唤金庸为大侠了。读红楼梦也存在这样的怪圈,比如刘心武的“揭秘”就是将艺术的情节生硬地往现实中套,实在可笑。

  迫于时代背景的原因,作者只能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进行描写,这正是作者那种“谁知其中味”的苦衷。这种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描写也确实迷惑了人们的视线,可我们只要从现实背景去考虑,从理解作者去考虑,也就体会到作者的这份苦衷---模糊回避只是不让人抓住把柄而已。只要摆脱了作者表面的模糊其辞的描写,就能很容易看透红楼梦的精神实质。贾家的所作所为,代表了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宁府的一切丑恶,揭示了皇家的一切丑恶,贾家的即将败落预示着皇家的即将灭亡。

  三、书名的含义正是红楼梦的主题

  根据以上分析,接下来讲一下书名的含义。在凡例中讲:“《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在接下来书中讲:“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些书名都有很深的含义。

  对《红楼梦》来讲,“梦”是虚幻的东西,根据以前的说法,“梦”是即将发生事物的一种征兆,“红楼一梦”就是送给封建统治者的一场惊梦。《红楼梦》的名字是取自太虚幻境中的“红楼梦曲”,“红楼梦曲”是预演贾府故事的,而整部《红楼梦》书则是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并预示其即将走向灭亡的。书中描写了贾府的挥霍无度、荒淫无耻、内部争斗以及最后的结局,就是暗喻封建统治者是一代不如一代,终必重蹈历史的覆辙。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其实质就是整部红楼梦的灵魂。“警幻”的“警”就是警示;“幻”就是虚假幻像,贾府是假府,贾府就是一种幻像,“警幻”就是让人们从假的幻像中得到警示。

  《风月宝鉴》是书的另一名字。“风月宝鉴”是书中描写的一面镜子,书中交代,这面镜子只能反照,不能正照,反照有济世保生之功。这些描写是对读者的一种启示,读书要从反面进行理解,不能只看表面风花雪月的描写,要看到繁华背面整个故事的悲惨结局。镜子可以照人,可以正衣冠,上升到政治的角度,镜子赋予了更深的涵义。人们经常讲“以人为镜”、“以史为鉴”就是这种涵义,《风月宝鉴》的落脚点其实就在这里。书中交代风月宝鉴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所以“风月宝鉴”又与“警幻”联系在了一起,同样是让人从“风月宝鉴”得到警示的意思。

  《石头记》也是书的一个名字,是说故事是石头的一番经历。这块石头是女娲补天没有用上的一块石头。故事在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正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同样是向人表明,石头的这番经历和教训是应该牢记不忘的。虚幻的石头形象和石头的经历是很有深义的。

  《情僧录》表面上看是情僧的忏悔录,有点释和道的味道。但从全书的角度来看,这种释和道的味道与石头记是紧密相连的。石头记是由一僧一道来导演的,不过是借释道的迷信色彩让人们更有所警觉罢了。在第二十五回中讲到因马道婆的妖术,使石头失去了灵气,又是这一僧一道使石头重放灵光。石头的灵气是什么?无非还是那段“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经历,一僧一道不过是让人看得更清而已。从这里讲《情僧录》与《石头记》的含义是相同的。

  以上的几个名字虽然不同,然而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只有《金陵十二钗》是一个表面意义上的名字。正是这个表面意义的名字,是作者在书中点明是自己起的,这是作者有意回避其它敏感名字的字眼,什么情僧?东鲁孔梅溪?这是与其它模糊回避同样的描写,正如前面分析过的,这不过是作者使的障眼法。小说开始是以石头记命名的,讲石头的经历,表面不针对任何人,也是一种回避的手法。前面的凡例很可能是作者以后加上去的,是恐怕石头记的描写仍然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就干脆点明是自己的经历。这又是一种障眼法,是一个弥天大谎,是作者运用的瞒天过海的手法。

  四、再从脂批中回味

  红楼梦在前面有几处脂批: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接下来还有: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甲戌侧批:又点“幻”字,云书已入幻境矣】。在风月宝鉴一回有批:【庚辰双行夹批: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庚辰眉批:与“红楼梦”呼应。】这几处“幻”字,说明红楼梦的内容情节是虚幻的,是一些艺术创作,即使有写实的成分,也是为整体艺术服务的,整体的艺术已经将具体的写实基础升化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点明写“幻”与红楼梦中写贾(假)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红楼梦省亲一回还有两处脂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现实中康熙的多次南巡都住跸曹家。通过脂批的提示,我们找到了红楼梦与现实中皇上南巡以及曹家的联系。这一联系使这部时间无考的书与现实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使作者用幻的艺术描写,使作者避来避去讲出的无头无尾、无时间定位的内容有了一个具体的指向。

  以上两处点明了红楼梦的真假两个方面,透出了作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写作意图。真的是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假的是红楼梦中人物家族的艺术形象。这个四不象的贾府形象是耐人寻味的,从各种对应的关系以及夸大的形象看,模模糊糊有皇家的影子,这可能就是脂批说的“幻”像。

  在“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一回,有一段很长的脂批: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甲戌侧批: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甲戌眉批: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又如人嘲作诗者亦往往爱说富丽语,故有“□骨变成金玳瑁,□睛嵌作碧璃琉”之诮。余自是评《石头记》,非鄙弃前人也。】这里讲这样一个笑话,并拿石头记与之相比,并不是心血来潮,说明石头记描写的内容是与此相关的。庄农进京是如何说皇帝的,红楼梦是如何讲贾家的,这一相比是很有深义的,从一个侧面点出了贾府的形象。

  对于读者应该怎样读红楼梦,书中的几处脂批也给予了提示。在梦游太虚幻境一回有一段: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甲戌侧批:自批驳,妙极!】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甲戌眉批:妙!设言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结合这一回的全部内容,讲贾宝玉没有听懂红楼梦曲的真正含义,仍然执迷不悟。对读者而言,如此法看《红楼梦》一书,不追究其隐寓,就只能是释闷而已,是不会看书。

  在讲到风月宝鉴的一回,脂批同样有一些提示:因又看下道:【此书表里皆有喻也。】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庚辰双行夹批:明点。】——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庚辰双行夹批: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庚辰眉批:与“红楼梦”呼应。】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庚辰双行夹批:毕真。】有济世保生之功。【庚辰双行夹批:毕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庚辰双行夹批:所谓无能纨绔是也。】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辰双行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庚辰双行夹批:记之】。说明红楼梦表面描写女人是假,隐喻世人是真。到底隐喻世人些什么呢?在书中有一脂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作者用史笔就是让人以史为鉴的意思,这说明是一处大手笔。历史上因女色丧家亡国的例子很多,这种隐喻实际是针对封建统治者的。

  在针对秦可卿方面还有一脂批: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甲戌侧批: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说明秦可卿的故事在整个红楼梦中是一条重要线索。秦可卿的姓氏也是有来头的,作者在姓氏的用字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脂批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是拿秦氏与刘缓咏的“倾城人”相提并论,说明秦氏是以为绝色的人物形象。手到这里不能不说一下贾府中的女人形象问题。荣府中的女人大都是四大家族的人物,是一中亲戚连宗关系,而宁府的秦氏和尤氏就有所不同了,象秦可卿房中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将她比做是武则天、赵飞燕、杨玉环一类的人物,“秦”代表了绝色美女的形象,“尤”字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层意思,从尤氏两姐妹的命运上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层意思,那就是“世之尤物”,供人娱乐欣赏的人物而已,是从民间选出供皇帝享用的皇妃的形象。

  “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是什么用意呢?这与上面的几处脂批的含义是相统一的。贾宝玉梦游太虚,没能理解红楼梦曲的真谛,仍然执迷不悟,怎样的状态进来,依旧怎样的状态出去,没能改变他的本性,梦中的结局是坠入迷津。这也是对人们读红楼梦的一种提示,不能从风月场上看来看去,要看实质的东西。虽说是隐喻世人,实际是让现实中的贾宝玉形象的人物猛醒,是有针对性的。太虚幻境是针对书中贾宝玉的,而整部红楼梦是针对现实中特定人物的。

  书中的贾宝玉象征现实中的什么形象呢?这要先看一下贾宝玉的形象描写。在太虚幻境宁荣二公之灵嘱警幻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从石头记的角度看,石头的形象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本该补天用的一块石头,单单的剩了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说明贾宝玉是应该继承大业的人,然而命运却决定了这不能成为现实。从曹家的家事面来讲,说明了现实主人公的遭遇,从虚幻的一面来讲,贾宝玉以及石头都暗示了一位皇子的形象。在现实中清朝皇子争夺储位是非常激烈的,而且常常出现废储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贾宝玉的形象及其遭遇,对当时的太子来说有一种很大的震撼力。

  “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在太虚幻境的红楼一梦中是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反应在整部小说中应该是一前一后有两处大章节涉及到秦可卿这一人物,秦可卿应是红楼梦的重头戏。第五回的梦游太虚是红楼梦渐入梦境;在后面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红楼梦大梦将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说明这一章节是在红楼梦的后面部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引发贾府败落的开始,大梦将醒、为时已晚。关于这一章节应该在书的后面的论述请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半部红楼是经过作者较大顺序调整的产物--也从秦可卿着手分析红楼难续》。

  五、红楼梦不断的增删改写,使红楼梦的“意”和“味”具有多面性

  红楼梦的成书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大抵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风月宝鉴”阶段。这一阶段更多的以曹家的家事为背景,以记述风月情场为主要内容,以金玉缘和木石盟为故事的主线。这一阶段的故事思想应该是较为单一的,主要是追悔自己沉迷风月,在身逢末世中,无力支撑家业的经历。故事记述的主要背景应该是康熙后期,此时的曹家与皇家的联系是极其亲密的,此时的曹家出现了巨大的亏空,虽然表面维持着繁华的生活。作者身逢末世,无才补天的原始思想可能来源于这一历史背景。曾经一段繁华之盛,又赶上末世,说明也是这一时期。如此说来贾宝玉的形象就应该是贾罨蚣诛J的形象。他们在康熙晚年正处在少年时期,对应于书中的元妃省亲就是康熙的南巡,省亲是康熙看望自己的乳母孙氏。康熙末年阶段是红楼梦描写的前半部分的内容,到雍正年间,曹家已没有了康熙皇帝这一保护伞,雍正皇帝在全国清理亏空,曹家即使表面的繁华景象也不复存在,开始出现全面的危机。雍正年间对应于红楼梦中的故事来讲,应该是书的中后部分的时间。贾罨蚣诛J在雍正之前相继接替父任,并在雍正年间遭遇了抄家,这应该对应着红楼梦的后面的没有写的内容。如果作者是贾颙的遗腹子,在康熙末年尚在襁褓之中,哪来作者的一番经历感受?贾颙的遗腹子在长大后曹家已经被抄家,已丧失了有一番作为的机会,应该是感叹机会乌有,而不是感叹身逢末世,更不能感叹“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了。从曹家在雍正五年被抄家这一时间来定位就更能说明问题:贾颙的遗腹子在康熙五十四年左右出生,到抄家也就十二三岁的年龄,可书中在四十五回中说:贾宝玉的妹妹黛玉就已十五岁了,此时离抄家还有相当一段时间。说明贾宝玉的形象根本就不是贾颙的遗腹子或这代人,作者应该是贾罨蚣诛J这代人。从作者的定位上也说明了红楼梦的成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多阶段的。红楼梦的起初结合了曹家和皇家的联系,红楼梦的进一步发展更是融进了两家变化了的联系,使红楼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风月宝鉴”阶段思想是较为单一的,对应的人物应该是曹家的人物,实际上人们研究红楼梦是掉进了这一阶段,但对研究红楼梦的作者以及曹家的背景是没有问题的,可研究红楼梦的整体思想就相对片面了。

  红楼梦成书的第二个阶段应该是曹家遭抄家以后。这一阶段书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出现重大的转变,描写的对象转移到对应于甄家的贾府上来,出现了真假两方面的描写,与曹家抄家有关的一些思想也体现到书中来,象“四大家族的联系”、“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不能自杀自灭”等等。将贾府描写成了一个红楼紫府,举国无双的形象,红楼梦故事的地点也有南京转移到天子脚下的京中,并暗示这一家族将随着甄家的抄家也即将走向灭亡。这一阶段的主要描写对象由曹家变为贾家,曹家变成了隐写的甄家。对应于抄家后的曹家形象其实在书中也是大量隐写,刘姥姥的形象其实就是落泊后的曹家的形象。现实中曹家抄家后调京治罪,曹寅遗霜带领全家在北京的生活是比较可怜的(相对于抄家之前),书中对刘姥姥的描写其实表达了曹家人仍然念念不忘与皇家的故交联系,有恩施报仍然是他们表达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历史形象和大量的艺术塑造成分,使“风月宝鉴”的单一描写,变成了真假并存,一击两鸣的效果,具有了家事、国事两重性。这一阶段的小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一部影射意义较强的政治小说,书名应以“红楼梦”为题。

  红楼梦成书的第三个阶段应该是雍正的暴死后的乾隆时期,红楼梦虽然在第二阶段真假并存,以家事隐去国事,但毕竟处在残酷统治的背景之下,书的流传自然是相当慎重的,要将书改的没有一点问题,显然要下很大的功夫。就在书难产的时候,雍正的暴死,让红楼梦陷入了更大的麻烦。书中隐喻的对象,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红楼梦的改写更难进行下去。让曹家人仇恨的雍正皇帝没有了,而且新登基乾隆皇帝一改老皇帝的作法,实行宽猛相济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费尽曹家人心血的书岂能就此做罢,只好再从头进行全面的改写。首先是让贾敬也暴死,加上了出丧的描写,根据分析现在秦可卿的出丧原来是针对贾敬的,贾珍哭的象泪人一般对老子才合情合理,皇亲贵族都参加对贾敬是妥当的,对儿媳就不妥,从描写的规模上来看达到了国丧的程度。如此一来这不明摆着就是雍正之死吗?于是乎考虑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史笔已失去影射意义,就索性让秦可卿先死,将出丧改在她的身上了,所以贾敬死后也就没有丧礼的场面。儿媳之丧大操大办,老子的反而简办,实在讲不通。对于这些改写留下的其它痕迹在书中是很容易找到的。红楼梦后面的改写更是难上加难,在作者无力完成泪尽而逝后,曹家的后人显然更没有能力去完成了。一方面曹家的后人已没有前人深刻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曹家后人在抄家后,也没有了前人良好的教育基础,在学识方面自然大不如前人,作者是曹寅之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于红楼梦中脂批透露出的后面的一些内容,应该是作者没有改完的前稿,或者是红楼梦第一阶段的残留稿,与改写之后的红楼梦是无法接续上的。对于这部分残留稿,畸笏叟等人抱守至终,根据前面的分析,应该是能够理解的,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脂批透露的内容可能还有另外的意思,就是仅仅是作者的想法而没有完成的,这才是人们探佚的内容。至于畸笏叟、脂砚斋、曹雪芹究竟是谁?在下一篇的文中结合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做进一步的说明。

  红楼梦成书的多阶段性造成了红楼梦的多面性和不完整性。分析红楼梦的“意”和“味”,首先要从“风月宝鉴”的个人和家事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前面也曾提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同时是影射乾隆少时的,史料考证曹家奉皇命督造的西花园(大观园的原型)就是乾隆皇帝少时的侍清宴之所。在雍正统治时期,乾隆既太子,又是整个皇家的宠儿。甄家宝玉是作者的形象,两个宝玉是一种对比。我们家的宝玉好端端的遭抄家,你们家的宝玉就能够安心的好下去吗?揭示两个宝玉是同命运的。甄家被抄家了,贾家也即将要败落了,这就是一损俱损。现实中的雍正皇帝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不光对老皇帝的周围人进行整治,而且对自己的亲信象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也大下狠手,红楼梦的作者认为这是自毁根基。甄宝玉因家族变故贫困潦倒,虚幻的贾宝玉形象也难撑家业,就是表明乾隆一样也当不了皇帝,内乱从整治自家人开始,一直要延伸到皇家的核心。象“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如果将秦可卿与杨玉环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有一种暗喻历史重演的韵味。这仅仅寄托了曹家人的一种思想感情。

  事实上曹家人对皇家的感情是复杂的,老皇帝对曹家的恩宠,雍正对曹家的整治,治罪后对曹家的额外开恩,使曹家在思想上割舍不了对皇家的那种联系。这种复杂的思想在红楼梦书中都能体现的出。红楼梦是从多角度,多视角去表达曹家与皇家的这种联系。象四大家族表示了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联系;甄、贾两家表示了一种定位上的关系,而刘姥姥的形象就代表了被抄家后的北京曹家的形象。根据书的暗示刘姥姥以后对贾家有救难的情节,这是表达了曹家人仍存有的效忠思想。另外根据脂批的暗示,后面有甄宝玉送玉的一回,也是想体现甄家对贾家危难中的帮助。

  红楼梦在描写当中还大量采用了谐音的艺术手法,用以象征事物的形象。象甄就是真、贾就是假;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位小姐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原应叹息”等等,脂批都作了大量的提示。这些提示是一些引导,根据引导我们也能联想到作者和批者不能明讲的内容,象贾赦、贾政连起来就是“慑政”;再象四大家族的贾家、王家、薛家、史家连起来就是“假王血史”,“假王”实际就是虚幻的皇家形象。起这四个姓,对于惯用谐音的作者来讲,不可能没有这方面的联想,要不为何单单用这几个姓?。“假王血史”实际是红楼梦隐藏的另一个书名,其用意就是暗喻皇家即将上演一出“血泪史”,这是历朝历代终结的大悲剧,象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大火一炬茫茫白地、一切化为乌有就是大悲剧的景象。“假王血史”同样是“红楼一梦”,同样是对皇家的警示。

  综观红楼梦,既是现实的,又是艺术的。现实的是有曹家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人物形象;艺术的是虚幻出一个贾家的形象,表面看去头藏尾,既没时间也没地点,实际上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纸里裹着矛头。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作者写红楼梦的本意是什么?  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本意  本意词条  作者  作者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