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红楼梦》中的婚谷礼仪有几道程序

  《红楼梦》中的婚俗

  红学研究

  我国的婚谷礼仪繁多,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有一个特点,即贵族世家的婚俗与一般民间婚俗基本一致,是一个模子脱坯来的,清代的民间婚俗与宋代,乃至汉唐是一脉相传的,实行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家长包办的婚姻制度。《红楼梦》中的婚俗,便是清代民间婚俗典型的反映,以及形象的缩影。是我国婚姻史真实历史的写照。

  《红楼梦》中的婚俗,首先包括了一整套订婚的礼仪。八十二回黛玉想的:“父母死的久了,和宝玉尚未放定,这是从那里说起?”这里的“放定”便是举行订婚所应履行的一种礼节,也可说是一种订婚的手续。何谓“放定”?放定便是男方首先给女方送去聘礼。表示双方都肯定了婚约。“放定”和九十六回说的“过礼”似不大一样,九十六回贾母说的“即挑了好日子,按着咱们家分儿过了礼。赶着挑个娶亲日子”,这里说的“过礼”,也应包括女方对男方的回赠表示肯定婚约。因此,“过礼”包括“放定”,但“放定”却不包括“过礼”,它只是“过礼”的一部分。

  订婚的聘礼,即下的彩礼,又日纳采,“乡人谓纳采日下定,又日下茶。”(《乡言解颐》)是有讲究的。彩礼中间必须包括“羊酒”。羊与酒本来是古代一般用来作赏赐、馈赠或庆贺的礼物,或是一般的祭品。《史记·卢绾传》云:“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生日,里中持羊酒贺两家。”(九三卷)在两千年前的汉代,生子喜事,才赠羊酒表示庆贺。《后汉书·樊英传》云:“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八二上)这是赠人以羊和酒。《旧唐书·礼仪志上》云:“朔前后各二日,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日。”这是祭祀时用羊酒。但到了清代,订婚之喜也用羊酒了,作为一种特殊的礼节。贾宝玉与薛宝钗订婚,贾家给薛家下了彩礼,九十七回描述道:“鸳鸯等忍不住好笑,只得上来一件一件的点明给贾母瞧,说:‘这是金项圈,这是金珠首饰,共八十件。这是妆蟒四十匹。这是各色绸缎一百二十匹。这是四季的衣服共一百二十件。外面也没有预备羊酒,这是折羊酒的银子。”这说明预备羊酒是彩礼中必具的食品,即使不预备,也要象贾家那样,专门将羊酒折合成银子,因为羊酒一直是作为喜庆的象征。

  从《红楼梦》中的婚俗可见,“过礼”是一个转折,“过礼’’尚须经过先后两道程序,才能过渡到婚配阶段:

  第一,发“泥金帖子”。泥金原是一种用金末金屑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古时广泛用于书画、涂饰笺纸、镧刻髹漆等。《旧唐书·礼仪志二》云:“检玉泥金,升中告禅。”(乾封二年诏)《宣和书谱五·五蕴论》云:“(景审)以泥金正书《黄庭经》一轴,追慕王羲之法,字体独秀润而有典则。”便是都用“泥金”作为装饰。古时普遍用泥金作笺帖祝贺喜庆,这种帖子叫“泥金帖”。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喜信》云:“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乡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宋杨万里《诚斋集四十·送族弟子函赴省》云:“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从五代至宋的例证可见,泥金帖用于喜事,而且用时有考究,即不封口。到了清代发展到用泥金帖子写订婚信。《红楼梦》九十七回称作“泥金庚帖”。薛姨妈“便叫薛蚪:‘办泥金庚帖,填上八字,即叫人送到琏二爷那边去,还问了过礼的日子来,你好预备。’”可见,所谓“泥金庚帖”就是用泥金笺写的庚帖,上面写上女方订婚者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史略等事。从薛家给贾家发的泥金庚帖可知,这是在男女双方订约后,男方先“放定”,女方便发“泥金庚帖”表示赞同,这是使婚约更趋巩固的一个前进的步骤,是迫近结婚的一个女方主动的表示。但是从《红楼梦》的“泥金庚帖”可见,比起宋代的订婚帖子来说,清代的订婚帖子是大为简化了,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宋时的订婚帖子道:“婚娶之礼,先凭媒氏,以草帖子通于男家。男家以草帖问卜,或祷签,得吉无克,方回草帖。亦卜吉媒氏通音,然后过细帖,又谓‘定帖’。帖中序男家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第几位男,及官职年甲月日吉时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书主婚何位尊长,或入赘,明开,将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俱列帖子内。女家回定帖,亦如前开写,及议亲第几位娘子,年甲月日吉时生,具列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或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各以色彩衬盘、安定帖送过,方为定论。”对比之下,《红楼梦》九十七回所记,只是在“放定”后,女方回复了一道“泥金庚帖”,而宋代是三道帖子,男方最初一个草帖,遂后男女双方各有一道定帖。年代越近、定婚的手续越简化,结婚仪式也这样,逐步简化是古往今来婚俗发展的特点。

  第二,发“通书”。男方接到女方发来的“泥金庚帖”以后,便要发“通书”了。男方发“通书”是南方的称呼,根据道光年间瓮斋老人《乡言解颐》记述的北京婚俗,北方称“通书”为“通信”,“谓纳吉日通信,又日送吉期。”(卷三人部)既然是“送吉期”,它的目的,便是通知女方结婚的确实日期,因此,“通书”便是确定迎娶日子的帖子。九十七回对贾琏给薛姨妈“通书”经过的细节作了生动的描绘:

  次日贾琏过来,见了薛姨妈,请了安,便说:“明日就是上好的日子,今日过来回姨太太,就是明日过礼罢。只求姨太太不要挑饬就是了。”说着,捧过通书来。薛姨妈也谦逊了几句,点头应允。贾琏赶着回去回明贾政。

  由此可见,发“通书”是在接到“泥金庚帖”之后进行的。男方发了“通书”以后,才进行“过礼”的步骤将男方赠礼送到女方去,妆扮新娘,准备举行婚礼,来“亲迎”,《乡言解颐》云:“谓亲迎则日大娶”,《乡言解颐》曾总结订婚阶段的婚俗说:“礼自纳采、纳吉、亲迎,而婚姻成。”

  二

  《红楼梦》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代男女结合举行婚礼的全过程。对于婚俗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而精确的交代,使人不得不钦佩曹雪芹和高鹗对于民间风俗礼仪,有着这样透彻而深刻的了解。

  “通书”下达以后,便要拜堂成亲了。婚礼前离开娘家,还要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便是“结缡”,《红楼梦》在描述迎春死于中山狼孙绍祖之手时提到了它,一。九回对迎春写道:“可怜一位如花似月之女,结缡年余,不料被孙家揉搓以致身亡,又值贾母病笃,众人不便离开,竞容孙家草草完结。”这里提到的“结褵”,不一定便是一般的女子成婚的代称,也有可能是在清代仍然保留着“结缡”这种流传了三千年之久的古老的婚俗,以致《红楼梦》有此提示。何谓“结缡”?“结缡”一作“结褵”,是指女子临嫁前,母亲为之把缡(即佩巾)系结身上,以表示到男家以后应辛勤地操持家务。这种婚俗由来已久,《诗经·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后汉书·马援传》:“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文选·女史箴》(汉·张华):“施衿结缡,虔恭中馈。”可见,“结缡”以后女儿要听“父母之戒”,要她“虔恭中馈”,也就是《易·家人》说的:“无攸遂,在中馈”,指女子在家应力主饮食等事,因此这种婚俗盛行于西周至两汉间,清代仍保留它的残迹。

  “结缡”以后,女子便到男家举行婚礼。清代的婚礼。在《红楼梦》九十七回里有详细描述,请看宝玉与宝钗是如何举行婚礼的:

  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新人蒙着盖头,喜娘披着红扶着。下首扶新人的你道是谁,原来就是雪雁。宝玉看见雪雁,犹想:“因何紫鹃不来,倒是他呢?”又想道:“是了,雪雁原是他南边家里带来的,紫鹃仍是我们家的,自然不必楷来。”因此见了雪雁竟如见了黛玉的一般欢喜。傧相赞礼,拜了天地。请出贾母受了四拜,后请贾政夫妇登堂,行礼毕,送入洞房。还有坐床撒帐等事,俱是按金陵旧例。……那新人坐了床便要揭起盖头的,凤姐早巳防备,故请贾母王夫人等进去照应。

  以上描述的婚礼,基本上与解放前民国年间婚礼情形相似。新娘坐轿子抬来,蒙着盖头,喜娘扶持,傧相赞礼,男女拜堂,牵入洞房,新郎揭盖头,坐床,撒帐,饮交杯酒,才算完成婚礼的全过程。《红楼梦》中反映的古老婚俗,已有新因素的加添。“傧相”的含义已有了改变,《周礼·秋官·司仪》云:“掌九仪之宾客傧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郑玄注:“出接宾日摈,人赞礼日期。”苏辙《斋州闵子祠堂记》云:“笾豆有列,傧相有位。刀傧相从先秦至宋都作导引和接待宾客的人解,《东京梦华录》中也还是说:“傧相固亦古者相礼之意”(卷五)。但《红楼梦》婚礼上的“傧相”,是民间婚俗的反映,是举行婚礼时,陪伴新郎新娘的人,已是婚礼中“男傧相”、“女傧相”的概念,可见婚礼中的陪伴新郎新娘的傧相是从清代才开始的。其二,“喜娘”一名首见于《红楼梦》,从九十七回描写看来,喜娘是在举行婚礼时安排、照料新娘的女人,其特征是在身上披着红布条。这种婚俗,似也从清代才开始的。

  但是,统观《红楼梦》九十七回所讲的婚俗,基本还是继承了我国古老传统的婚俗,具备着我国特殊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第一,坐床撒帐的婚俗。简称撒帐。这种婚俗的仪式是,举行婚礼时,新夫妇拜天地以后,便并坐在床沿上,然后由妇女用金钱、彩果敬掷于地,叫做“撒帐”。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娶妇》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一妇女以金钱采草散掷,谓之撒帐。”(卷之五)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也有记载:“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毕,女复倒行,执同心结,牵新郎回房,讲交拜礼,再坐床,礼官以金银盘盛金银钱、彩钱、杂果撒帐次”(卷二十)。以上两书均对撒帐婚俗作了细致描绘,但是,这种仪式仅见于宋代的记载,与唐代不同,唐代的敦煌民间婚俗记载的“撒帐”仪式,具有更古雅的形式,诗味更为浓郁。综观伯三二八四残缺书仪及伯三三五○《下女夫词》两件敦煌文书,所述撒帐自与宋时大相径庭,仪式规定,在“女家铺设帐仪,凡成礼帐须在宅上西南角吉地安帐铺设”之后,然后要念“撒帐词”,念词目的是要敬贺男女双方取得的幸福,如词中祝愿民间成婚男女富贵长寿,有“千秋万岁,保守吉昌,五男二女”,以及男为卿,女成公主,夫妻寿命延长等语。我们在敦煌写本中看见的“撒帐”,还是“铺设帐仪”、“吉地安帐”之意,仪式仅是念“撒帐词”,这由礼官来念,至于夫妻双方,要念的则是“撒帐诗”,诗曰:

  一双青白鸽,绕帐三五匝。

  为言相郎道:绕帐三巡看。这种念词颂诗的仪式,比宋时掷金钱杂果于地的仪式,要优雅朴素,可以互为补充。鸽子是和平幸福的象征,男女在“撒帐诗”中合颂双鸽,令人可喜。撒帐仪式尽管在唐宋不大一样,但是《红楼梦》中的撒帐风俗来自我国古老传统的婚俗乃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婚俗民族化的特色之一。

  第二,饮交杯酒的婚俗。《红楼梦》在二十回中提到了它,宝玉给麝月篦头,给进来拿钱的睛雯看见了,“便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笑道:‘你来,我也替你篦一篦。’晴雯道:‘我没那么大福。’说着,拿了钱,便摔帘子出去了。”这里晴雯提的“交杯盏”便是指新郎新娘饮的交杯酒。《东京梦华录》提到它:“用两盏以采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以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卷五)《梦梁录》所述大同小异:“命妓女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卷二十)根据宋代的记载可见,饮交杯酒是在“撒帐”以后举行,即用两杯酒以彩绸连结起来,然后新郎新娘交换酒杯饮酒,叫吃“交杯酒”,饮酒后把酒杯一仰一合放床下取吉利意。这种婚俗也是十分古老的。“交杯酒”原来叫作“合卺酒”,卺(jTn紧),是一个瓠分成的两个瓢,是古时婚礼中所用的酒器。《礼记》这是一本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儒家经典之一,《礼记·昏义》中便有记述:“共牢而食,合卺而(酉育?)。”唐代孔颖达疏曰:“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故云合卺而醑。”(?酉育)、用酒嗽口之意。可见秦汉之际饮合卺酒几乎是在撒帐后举行“共牢”仪式时同时举行的。“牢”指“牲牢”,即指祭祀用的畜牲牛羊猪;所谓“同牢”、“共牢”,即是古代婚俗中在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必须同吃一盘牲牢,用以表示共同生活的开始,根据《礼记·昏义》的记载,在新郎新娘共牢而食时,才同时饮“合卺酒”。这种婚俗不仅盛行于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均在广泛传播,《魏书·临准王传·附元孝友》就说:“又夫妇之始,王化所先,共食合瓢,足以成礼。”我们在敦煌写本伯三二八四残缺书仪及伯三三五○《下女夫词》中,也看见了它同样的记载。根据这两卷唐代写本可见,敦煌民间婚俗在举行同牢时又有一套具体的新的仪式:

  1.夫妻先各吃三口饭。

  2.然后由傧相与侍者喂食。

  3.再后饮“合卺杯”中酒。

  4.饮合卺酒前还有一个仪式,即新郎新娘还要以五色锦带将四脚连扎起来,表示从今以后双方共同奔前程将受到婚约与为人道德的约束。

  从《礼记》看来,“共牢而食,合卺而醑”的婚俗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实行的婚礼仪式,到唐代仍盛行而有新的发展。但是,《红楼梦》记述的清代的婚俗,则是从宋代婚俗演化而来,已是大为简化了。“同牢”的婚俗,到了清代已不再提起,《红楼梦》中的婚俗便也不再提及,即使提到了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也不是象唐代以前那样用“瓢”,而是酒杯底结彩绸,互相交杯,自然也没有了敦煌民间婚俗中饮合卺酒前后那样繁琐的仪式,可是,谁也不会否认《红楼梦》中的饮交杯酒的风俗是来自我国古老传统的婚俗,这是它婚俗的民族化特色之

  第三,新娘盖头的婚俗,《红楼梦》运用新娘盖头的婚俗成功的刻画了“狸猫换太子”式的宝玉与宝钗的欺骗婚姻。王熙凤利用了这种婚俗不能在拜堂前看见新娘的面容与特征,制造了这一出有情人旷古饮恨的大悲剧,实在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创造。请看九十七回是如何强调盖头的:

  “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新人蒙着盖头,喜娘披着红扶着。……那新人坐了床便要揭起盖头的,凤姐早已防备,故请贾母王夫人等进去照应。

  宝玉此时到底有些傻气,便走到新人跟前说道:‘妹妹身上好了?好些天不见了,盖着这劳什子做什么?’欲待要揭去,反把贾母急出一身冷汗来。宝玉又转念一想道:‘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又歇了一歇,仍是按捺不出,只得上前揭了。喜娘接去盖头,雪雁走开,莺儿等上来伺候。宝玉睁眼一看,好象宝钗,心里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

  这个场面始终围绕着蒙盖头与揭盖头的矛盾展开,这个矛盾带有象征性,实际上体现的是《红楼梦》的根本矛盾,即婚姻自主与封建包办婚姻的矛盾,也就是新与旧的矛盾,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作家运用民间婚俗、安排了具有民族形式的也是重要的关键性的情节,深化了《红楼梦》的进步主题思想,这突出的表明了《红楼梦》运用婚俗之特征。

  作家运用蒙盖头的婚俗并不是偶然的,因为这种婚俗也是古老的,唐代以来十分流行。据高承《事物纪原三》载:“盖头、唐初宫人著幂嚣,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王公之家亦用之。永徽之后,用帏帽。后又戴阜罗,方五尺,亦谓之幞头,今日盖头。”这就是说,盖头来由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为幂䍠。䍠是一种头巾,又叫“接䍠”,《晋书·山简传》云:“简每出游戏,多之池上,置酒辄醉。……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酪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䍠。”这种白色的“接䍠”既能“倒著”,想必很长,原戴在头上,现在居然垫马背“倒载归”,自然引为笑谈,可见《事物纪原》说“幂䍠”长到“全身障蔽”的地步。原来在晋代即如此。但此时尚与婚姻无关。这时征初唐。

  二为幛帽从幛子而来,幛子是用整幅的绸缎做成。如喜樟。“幛帽”是象阿拉伯人戴的那种帽子连着披肩式的遮面帽,但比幂䍠短一些,不是障蔽全身而是上半身,所以说“方五尺”。这时正当唐高宗永徽之年,公元七世纪半。

  三为盖头。大约到宋代才正式用作结婚时盖的头巾。所以宋吴自牧《梦梁录》说:“(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用秤或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挑盖头还讲究用“秤”和“机杼”,大约是象征操持家务,和热爱针机之意。到了清代已经简化了礼仪,不用秤和机杼,新郎贾宝玉也可以用手直接揭新娘的盖头了,这是书中婚俗的民族化特色之三。

  总之,从以上三方面可见,《红楼梦》中的婚俗来源久远,具有地道的民族特色。

  三

  《红楼梦》中的婚俗,除了对订婚的风俗,和举行婚礼的风俗作了真实的描绘和细致的记载,还对因男女结婚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记载了一整套清代民间婚后的风俗习惯,充分的表现了《红楼梦》中婚俗的丰富性。共计有十大项:

  第一项,上头。第二十回晴雯提到的“上头”便是清代民间女子婚后的一种风俗。古代女子十五岁即到成年,开始用簪束发,簪即笄(jT鸡),叫及笄,笄年。浴曰:上头。《仪礼·士昏礼》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可见,一束发“上头”,便表示能“许嫁”了,所以梁文帝《和人渡水》诗云:“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花蕊夫人的《宫词》曰:“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因此,久而久之,束发上头便成了已婚的象征,到了清代,女子一结婚便首先来梳发髻,成了风俗习惯,就如同现在姑娘一结婚便剪了辫子烫头发一样。

  第二项,开脸。《红楼梦》第十六回说的:“谁知就是上京来买的那小丫头,名叫香菱的,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这种风俗便是:女子出嫁后,便用棉线绞净了脸上的汗毛,修齐了自己的鬓角,俗谓“开脸”。表示自己已经结婚。这是清代少女在结婚后继“上头”的变化后的第二种变化。

  第三项,堂客。清代女子婚后的第三种变化是在称呼上,有的叫为“堂客”。例如第四句:“(冯公子)家里颇过得,素习又最厌恶堂客,今竞破价买你,后事不言可知。”这里的“堂客”便专指“妻子”。本来,“堂客”一般是妇女的通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便说;“画舫有堂客,家官之分,堂客为妇女之称。”(卷十一)《红楼梦》中也有把“堂客”指为妇女者,例如:第十五回说:“里面的堂客皆是凤姐接待”;第七十一回说:“贾母八旬大庆,宁荣两处,齐开筵宴。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把“堂客”指妇女。不过,女子婚后,在清代便普遍的被称为堂客了,不止是《红楼梦》中这样说,连《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也说:“我到家叫我家堂客同他一说,管包成就。”第二十七回也说:“仍旧叫我堂客家送与他”。因此,《红楼梦》中把婚后妇女称为“堂客”,并不鲜见。乃是民间习惯上的称呼。

  第四项,内人。《红楼梦》中十分强调把妻子称为“内人”。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有一节对话。“凤姐笑道: ‘妈妈你放心……我们看着是“外人”,你却看着“内人”一样呢。’说着满屋的人都笑了。赵嬷嬷也笑个不住,又念佛道:‘可是屋子里跑出青天来了’,若说“内人”“外人”这些混帐原故,我们爷是没有,不过是脸软心慈,搁不住人家两句罢了。’凤姐笑道;‘可不是呢,有“内人”的才慈软呢,他在咱们娘儿们跟前才是刚硬呢!’”短短一段对话,一连用了三个“内人”,“内人”指妻子,从先秦以来是一种正式婚俗的称呼,《祀记·檀弓下》便说;“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内人”指妻子,即便从此而来,看来称“内人”为官方所认可,但在民间却有另一种称呼,便是《红楼梦》十六回称香菱为“房里人”,与“内人”同意。《乡言解颐》还说:清代的北京地区“故乡人之娶妻者日成家,呼其妻日家里的”。称“内人”为“家里的”也是民间称呼,这是女子婚后的第四种变化。

  第五项,冢妇。清代女子如果下嫁的男子是这一家的嫡长子,她作为他的妻子,便被人称作“冢妇”了。第——。回有此记述:“邢夫人虽说是冢妇,仗着‘悲戚为孝’四个字,倒也都不理会。王夫人落得跟了邢夫人行事,余者更不必说了。”邢夫人是嫡长子之妻,故被称之为“冢妇”。“冢妇”之说,来源久矣。先秦的宗法即称嫡长子之妻为“冢妇”,非嫡长子之妻为“介妇”。《礼记·内则》云;“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这种古老婚俗的称谓,表明《红楼梦》中民俗知识的深渊。这是清代女子在婚后的第五种变化。

  第六项,陪房。清代女子结婚,如果家庭有经济能力,随嫁带去身边的男仆女仆,或丫环,这些仆人便被称作“陪房”。这也是一个婚俗的称呼。例如,第六回狗儿对刘姥姥说:“不妨,我教你老人家一个法子:你竟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种说法直至民国年间也听见老年人这么说过,但它是清代的一个婚俗称呼,进入民国年间便逐渐消逝了,这是清代女子在婚后的第六种变化。

  第七项,通房。又叫“收房”。清代的女子如果成为富人的丫环,其身体便属于主人了。这样的丫环如果被主人强迫同居,便被称做“通房”(或“收房”)。虽然实际上是小老婆(“妾”)但并不是正式的妾,地位不仅低于姨娘,也低于不是丫环的“妾”。第六回写到周瑞家的将刘姥姥安插在那里略等一等。“自己先过了影壁,进了院门,知凤姐未下来,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可见,“收房”又称做“通房丫头”。这种婚俗流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是女子受迫害的一种婚俗,是由于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产生的社会弊病之反映。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剥削制度,男女人人平等,这种婚俗为法律所不许,便最终消逝了。它是清代女子婚后第七种变化。

  第八项,东床。清代的婚俗,不仅女子婚后称呼上有了变化,就是男子,做了“女婿”,也被娘家换了一个称呼,叫为“东床”。例如第二回冷子兴叹道:“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称女婿为“东床”的风俗习惯来自壬羲之一个传说。《晋书·王羲之传》云:“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成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此后,遂称女婿为“东床”。这件事又见《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王羲之字逸瘦,东晋书法家,这则故事表扬了他不趋炎附势的为人作风和骨气,东床婚俗称呼的来由便是鼓励女婿作一个象王羲之那样有骨气的人的。

  第九项,回门。清代的婚俗,女子结婚后三天回娘家,称为“回门”。例如一○八回云:“一日,史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史湘云回门,即指她出嫁三天回娘家的婚俗,新郎不陪伴她回来,“回门”指新娘个人。

  第十项,回九。清代的婚俗。女子结婚后九天回娘家,称为“回九”,例如,在九十八回里对“回九”有渲染性的描绘。

  “话说宝玉见了贾政,回至房中,更觉头昏胸闷,懒待动弹,连饭也没吃。便昏沉睡去。……一连闹了几天,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若不过去,薛姨妈脸上过不去,若说去呢,宝玉这般光景。贾母明知是黛玉而起,欲要告诉明白,又恐气急生变。宝钗是新媳妇,又难劝慰,必得姨妈过来才好。若不回九,姨妈嗔怪。便与王夫人凤姐商议道:“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用两乘小轿叫人扶着从园里过去,应了回九的吉期,以后请姨妈过来安慰宝钗,咱们一心一计的调治宝玉,可不两全?,王夫人答应了,即刻预备。”

  以上所引的这一段,一连用了三个“回九”,有很明显的运用“回九”婚俗作为引子,来结束宝黛悲剧的意图。其艺术构思的妙巧即在于,把握了“回九”婚俗的特征:婚后九天回娘家,新娘必得有新郎陪同前往,此是“回九”婚俗礼仪上的要求,是男方必须履行的手续。但是偏偏宝玉又昏昏沉沉的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两乘小轿叫人扶着”抬了过去。可见婚俗要求,即使男方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不愿到女方去,父母可采取强迫手段,抬过去履行这种婚俗

  总之,《红楼梦》中的婚俗表现了清代民间婚俗的全貌。我国的婚俗,时代越远,礼仪越繁,时代越近,日趋简单。清代的婚俗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红楼梦》婚俗可见,它与古代婚俗比较起来已有简化,但与现代婚俗比较起来仍见繁多。曹雪芹和高鹗透辟地了解清代民间婚俗,从大关目直至细节,均一并提及,全面运用清代婚俗来深化主题思想,展开矛盾冲突,结束悲惨的一页,时时紧扣住婚俗来表现这场悲剧,这种写法实在是艺术上的出新,使人感到新颖别致。从民俗学角度而言,它是清代婚俗的宝藏。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礼仪  礼仪词条  程序  程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