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诗经《鸿雁》原文及赏析

  鸿雁于飞①,大雁向远飞,

  肃肃其羽。翅膀肃肃响。

  之子于征,这人正赶路,

  劬劳于野②。辛劳旷野上。

  爰及矜人③,想到穷苦人,

  哀此鳏寡。鳏寡更悲惨。

 

  鸿雁于飞,大雁向远飞,

  集于中泽④。落在沼泽中。

  之子于垣⑤,这人令筑墙,

  百堵皆作⑥。百堵都动工。

  虽则劬劳,虽然很辛苦,

  其究安宅⑦。终有安身棚。

 

  鸿雁于飞,大雁向远飞,

  哀鸣嗷嗷⑧。嗷嗷声凄凉。

  维此哲人⑨,贤明当官的,

  谓我劬劳。说我辛苦忙。

  维彼愚人,昏庸在位者,

  谓我宣骄⑩。说我太逞强。

  [注释] ①于:语助词。②劬(qu)劳:劳苦。③爰:焉,于是。矜人:穷苦人。④集:止。⑤垣:墙。⑥百堵:百重墙。百,言其多⑦究:终。宅:居。⑧嗷嗷:哀鸣声。⑨哲人:明智的人。⑩宣:示骄:自恣。

  [赏析] 关于这首诗为何而作? 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谁?作于什么时代?旧说都有分歧,而且很少能按一种理解把全诗句句串讲落实,一气贯通的。《诗序》以为是赞美周宣王招抚流民,使鳏寡穷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说自然是朝廷官员所作。《毛诗正义》据《序》补明是宣王始立时,遣侯伯卿上之使招抚逃散之民。朱熹对《序》说表示怀疑:“未有以见其为宣王之诗”,认为作者是流民(《诗集传》)。严粲则认为是“流民美使臣之诗”(《诗缉》)。姚际恒不同意朱说、严说,对《诗序》、《正义》的意见也作了一点修订,他认为“此诗为宣王命使臣安集流民而作”,并肯定是“朝廷制作”,而不是“民谣”(《诗经通论》)。我们以为,通观全诗,最后两句是以怨词作结,这怎么是“赞美”呢?《诗序》说是“赞美宣王”,显然不可信;姚说虽未出现“赞美”字样,但对最后两句他也无法自圆其说。朱熹、严粲的说法对后两句虽能说得通,但又难使三章诗一意贯之。参照各家旧说,大抵可以断定本诗是负责安抚流民的官员所作,诗的内容是自诉辛劳和牢骚。作诗的时代当是西周后期,宣王时期可能性较大。厉王统治严酷,内部政治动乱,加上外族入侵,人民遭受的苦难更为深重,“万民离散,不安其居”当是情理中事。到宣王时社会趋向安定,为扩大劳动力和兵源,招抚流民的事或许有之,如他晚年还“料民于太原”,即调查人民户口,以便于控制。二者事虽不同,目的是 一致的。

  本诗的作者似是一位较开明的官员,首章叹息流民无处安生。诗人在辛辛苦苦奔波途中,眼见 一群大雁飞过,由此他联想到流民逃难之苦,特别是那些鳏寡之人更为悲惨。头两句是起兴,以大雁肃肃飞行无所安集,比喻流民浪迹四方。第二章写组织游民筑墙重建家室的情形。头两句也是起兴,以大雁聚居沼泽中,找到栖息之所,比喻流民自己动手建房,得到安定的生活。从“百堵皆作”句,可以见出当时流民筑墙造房积极性之高,也能由此体会到诗人当时兴奋的心情。本章最后两句是诗人动员之词,勉励筑墙者好好干,虽然现在很劳累,但劳动的汗水终究会换来安身之所。第三章自诉辛劳不被理解的牢骚。头两句同样是起兴,以大雁的哀鸣比喻流民痛苦的呻吟。诗人正是出于对流民的同情,才不辞辛劳组织流民重建家室的,但是他的勤苦却招来了不公正的非议。这里“哲人”同“愚人”相对,参照《诗经》别篇之例,绝非旧注所说的“小民可与图终,难与虑始”之意,“哲人”、“愚人”当指官场人物,也许是同僚。诗人说,只有明智的人才能理解自己作为的苦心,实际上叹惋没有这样的“哲人”,而现在有的只是一群“愚人”,他们或出于糊涂,或出于嫉妒,无端地指责他。方玉润说:“其或愚而无知,则且谓我多事,徒逞能也。我其奈之何哉?”(《诗经原始》)颇能给人以启发,本篇的译文即取方氏阐述的意思。

  本诗形式匀称整齐,每章六句,一章一韵,偶句用韵,头两句都是含有比义的兴,并以“鸿雁于飞”发端,三章诗中都有“劬劳”,不避词复,这大约是学习民歌复沓形式留下的痕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经《鸿雁》原文及赏析  鸿雁  鸿雁词条  诗经  诗经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有感红楼研究

 贾母最赏识的哪三个人?

 贾母的眼光  红学研究  常见到有人讨论贾母对钗黛或袭晴的态度。  若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贾母的眼光。她最喜欢或欣赏的,是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贾母最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