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经典寓言《击邻家子》原文及赏析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墨子·鲁问》

  中国古代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是战国时代。这个黄金时代是伴随着诸子百家争鸣局面而出现的。诸子百家,无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杂家,还是纵横家,都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政治主张,并形成了中国哲学“以形见理”的特色。在战国诸子中,墨子是较早用寓言来宣传自己主张的思想家之一(近人胡怀琛《中国寓言研究》一书认为中国寓言产生于墨子时代,虽不全面,但墨子确是一位较早的寓言作家)。

  这则寓言以“譬”字开头,具有明显的譬喻性质。它正好说明,寓言刚从譬喻脱胎出来,就象瓜果上还残留着枯萎的花瓣一样。所以,它的情节很简单,语言也朴实无华,代表了寓言创作的初级阶段。

  寓言说某户人家有个儿子强横而不成材, 父亲用竹板教训他(笞chi,用竹板或荆条抽打);邻家的老头儿见了,便举起木棒狠狠地打,边打边说:“我用木棒打他是顺从他父亲的意愿。”墨子说:“这邻家老头儿的做法难道不违背情理吗?”什么地方违背情理呢?一是干涉了人家的家务,邻居只能尽劝告的责任,决不能助长事态向坏的方向转化;二是用心不正,其父用竹板教训孩子虽然粗暴,用心却是爱护挽救,邻人用木棒去打, 岂非要把人打成残废吗?一“笞”一“击”,用字颇为严谨。

  《墨子·小取》说:“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寓言以故事作比喻, 目的在于说明另一番道理。这则寓言意在说明墨子的主要学说——“非攻”。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楚国的鲁阳文君准备攻打郑国,墨子前往劝阻,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要劝阻我攻打郑国呢?郑国人连续三代杀死他们的国君,上天惩罚他们,使他们多年遭灾,我将要协助上天惩治他们。”墨子针对鲁阳文君的借口,说了这则寓言,戳穿了鲁阳文君的侵略意图。

  历史上很多发动侵略战争的人,往往从他国内政问题上寻找借口,制造事端。古代的侵略者往往打出“天意”这块招牌以愚弄群众;现代的侵略者则喜欢用“民意”、“应某某政府请求”之类的花招以制造舆论。古代的例子不说,现代史上,希特勒侵占捷克、波兰。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泡制伪“满洲国”,莫不如此。时至今日,大小霸权主义者出兵外国,也是如此。 可见这则寓言仍未失去其现实意义。

  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形象亦不丰满,但它代表了墨家主要学说与墨子寓言的简朴风格,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寓言发展的轨迹,因此应受到重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家子  家子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寓言  寓言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