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经典寓言《秃山》原文及赏析

  吏役沧海上, 瞻山一停舟。怪此秃谁使, 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 一狙从之游。相匹乃生子, 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攀挽上极高, 屈曲亦穷幽。众狙各丰肥, 山乃尽侵牟。攘争取一饱, 岂暇议藏收。大狙尚自苦, 小狙亦已愁。稍稍受咋啮, 一毛不得留。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 偷。嗟此海山中, 四顾无所投。生生未云已, 岁晚将安谋?

  ——王安石《临川全集》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朝代,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对外妥协屈从,岁输银绢;国内官僚机构重叠,贵族官僚生活穷极奢侈,每年耗费国家大量财富,弄得民穷财尽,国库空虚。到宋仁宗、英宗时,这一现象更趋严重。王安石的寓言诗《秃山》就反映了这一现实。

  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四句,写吏役海上,看到一座秃山而追问原由,引起乡人回答。第二层十六句,写猴子将山林破坏得一毛不留。第三层八句,写诗人的感慨和忧虑。

  诗以猴子比喻北宋王朝的大小官僚,十分贴切。因为猴子的特点是只会破坏、消耗,不会生产、创造财富。这正象大小官僚养尊处优,不事生产, 不善理财,耗费国帑一样。王安石斥责这些人“肉食何妨有厚颜。”(《舒州七月十一日雨》)诗中,作者又抓住猴子繁殖快的特点,说它“子众”、“孙稠”,而它们“攀高”、“穷幽”,到处破坏,只知“攘争取一饱,”不知“藏收”,最后“众狙各丰肥”,而山“一毛不得留”,危害性极大。诗人体物入微,生动地刻画了这些猴子的可恶形象。读者很易联想到北宋王朝皇亲贵族子弟每以恩荫得官,享受厚禄,和猴子的“子众”、“孙稠”不是很相类似吗?刘勰认为“比”是“写物以附意, 飏言以切事”(《文心雕龙·比兴》),王安石是深深懂得这一用法的。官僚队伍越来越庞大,对国库的消耗越来越严重,象猴子把山林破坏得一毛不留一样,简直是竭泽而渔了。 这幅秃山图可以说是北宋社会的折光反映。

  王安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他从“最高层”看到这座海山已成秃山,深怀忧虑,不禁发出“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的感叹。这是作者感情的直接外射。刘勰说,“比则蓄愤以斥言,”(《文心雕龙·比兴》)《秃山》也正是“蓄愤斥言”之作。

  王安石这首诗也可能曾受到柳宗元《憎王孙(猴子)》文的启示。《憎王孙》说,王孙“好践稼,所过狼藉披攘, ……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山恒蒿然。”《秃山》与《憎王孙》颇有相似之处。

  王安石主张文辞“务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要“辞简而精, 义深而明”。他的诗作是实践了他的主张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典寓言《秃山》原文及赏析  秃山  秃山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寓言  寓言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有感

 席慕容:一种中年的心情

今夜,在我的灯下,我终于感觉到一种中年的心情了。这是一种既复杂却又单纯,既悲伤却又欢喜,既无奈却又无怨的心情。这是一种我一直不完全知道的心情。壹在那个时候,在十...(展开)

有感红楼研究

 袭人性格怎样?

 袭人、晴雯语言风格之比较  红学研究  《红楼梦》中语言性格化突出的人物很多。主要人物自不必说,就是一些次要人物的语言也是极富个性的。以袭人和晴雯为例,她们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