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道德经《七十七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 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 张:《说文》:“张,施弓弦也。”古人用弓箭将弦加在弓上称为“张”。与:语气词。 人之道:社会中的规律。 孰:谁。 处:帛书乙本作“居”。居、处古通用。 见:当为“现”,指表现。

  〔鉴赏〕 本章老子又一次以“天道”喻“人道”,认为“天道”无私大公,“人道”也应无私大公;但实际社会却相反,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于是老子提问:有谁肯将多余的拿出来奉献给天下?最终看来难以做到,老子只得将希望寄托于“无为”的有道者,认为有道者才会将多余的拿出来奉献给天下。

  这“抑高举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天之道”,照老子看来是一个自然普遍规律,如日初生则上升、日中天则下降,月初生则增益、月至圆则亏损,阳升极天则降、阴降极地则升;同样暑往寒来、昼夜交替也无不表现出这种均衡、统一。

  由这种“天之道”推广到“人之道”,人世间也应“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然而,现实的社会却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呈现极大的不公平。这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通过剥削手段,使侯王将相富而有余,人民百姓则不足而更损,乃至到“狎其所居”、“厌其所生”……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这种状况的写照。

  而这种状态的必然结果必定是爆发激烈的阶级冲突和社会动乱。于是老子出来警戒统治者,那就是既然“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那么“人之道”就没有理由“损不足以奉有余”,也应“损有余而补不足”。在老子看来,这种“损有余而补不足”是百世不变之恒理,且同存于人之心目中。然而,只要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剥削手段导致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象就不会改变。这是由整个阶级社会的本质所决定。当然并不排斥社会中个别有产者能做到这点,如魏晋名士裴楷就能“损有余以补不足”(《晋书·裴秀列传》),以达到散物聚人的目的。

  老子似乎又感到推行这种“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困难,于是还是老一套,提倡君主无为,试图以无为而达无私,以无私而达平均,这样有余者不得不抑而损,不足者不得不举而益。这一套,大概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会出现,以达到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德经  道德经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老子  老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