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周瑜》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周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形象。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今安徽舒城)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他出身士族,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潇洒飘逸,尤擅文武韬略,又精通音乐,故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周瑜才智超人,胸怀大志,为人正直,仗义疏财。尝为友人“让舍以居”,而在朋友穷困时,又能全力相助。如周瑜少与江南富豪孙策为友,交情甚密。孙策父丧后,其母及家属遭困,自己寄人篱下。孙为图大业,便抵押传国玉玺,借袁术兵马三千,力单势薄,难成气候。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时趋炎附势者甚众,有谁肯帮孙策。而周瑜此时却领军归孙。在周瑜鼎力帮助下,孙策才能击败强敌,攻陷城池, “由是兵势大盛”, “但闻孙郎兵至,皆丧胆而走”,周瑜为孙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无怪孙策喜曰: “吾得公谨,大事谐矣!”

  周瑜深知: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欲展宏图大业,必须广揽人才。当时群雄并起,战火不绝,名士高人,或隐居不出,或待价而沽。周瑜在自己未出山时,业已注意搜集人才,以备后用,事实亦证明他颇能识人。如他向孙策推荐了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江东二张,二人皆有功于孙氏政权的建立。又如孙权初掌权,立足未稳且外有强敌时,周瑜一方面不复孙策“行事决于周瑜”之遗嘱,一方面积极荐贤,使“胸怀韬略,腹隐机谋”的鲁肃能为孙权所重用,鲁日后有大功于吴。倘若周瑜自恃大权在握,妒贤忌能,排除异己,孙吴如何能兴旺?

  为将帅者,若不能深谋远虑,不考虑眼前利益安危,则不能成大事,或终掣肘于他人。周瑜在处理事务时,不贪图眼前利益,不畏惧暂时危险,能从长远利益出发,即使身处危境也不让步。孙权掌权后,江东势盛,为群雄所忌。强者想削弱之,而弱者则畏惧之。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破北方豪强袁绍,为牵制孙权,曹操要孙子入朝。孙权与谋士张昭皆怕不从命时曹会兴兵,甚感为难。唯周瑜不从当时安危来考虑,认为即使曹兵犯境,也“不应畏惧”,并高瞻远瞩地指出: “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连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应“别以良策御之”。孙权接受了周的意见,使曹计划未得逞,亦为日后孙曹之争避免了不必要的后顾之忧。

  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总领江东水陆军马。周瑜虽大权在握,但他从来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也没有依仗权势专横跋扈,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在其位,谋其政”,忠心耿耿,尽责尽力,为孙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中,最为人所称誉者,是周瑜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大败曹军一事。

  曹操击垮袁绍后,逐渐统一北方。后又消灭刘表,击败刘备,占重镇荆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领马步军八十三万,号称百万,向东吴杀来。当时其“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西连荆、峡,东接蕲、黄,寨栅联络三百里”。在曹操大兵压境和势如累卵之际,东吴群臣为苟且偷安,多主降,认为“纳降,为万安之策”。以足智多谋而著称的诸葛亮只身来东吴,舌战群儒,游说孙权,未能奏效。孙权当时也没有主见,只是“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在此关键时刻,周瑜充分显示了他临危不惧和处乱不惊的英雄本色,他既不为群臣的议论所困扰,也不为其主孙权的心情所影响,面对强敌,他沉着冷静,胸中似有雄兵百万。周清楚他的意见对孙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言一行都很明确。他先表示自己“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后在孙权召集文武议事时,周又注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他并没有以权压人,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周一方面慷慨陈词,力驳主降者的“迂儒之论”,一方面又提出曹军必败的原因即曹军“四大忌”。一番话使群臣倍受鼓舞,军心大振,孙权即探剑斩案,以示其与曹决战的决心。而周瑜则又请缨出战,要为孙吴政权“决一死战”,孙权欣然允准。

  其实,孙吴要击败曹军几乎没有可能。曹军兵强马壮,势正盛,大有一举踏平江南之势。孙吴军队多年未进行大战,刘备又新败,实力有限,因此,周瑜当时责任重大,东吴的安危存亡无疑系于其一身。

  俗话说: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与十倍于己的曹操赤壁鏖兵全过程中,周瑜沉着应战,指挥若定,其大智大勇在此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考虑到“君子善假于物”,周瑜巧妙地利用别人的力量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表现了其高明之处。他采取联刘抗曹的政策,利用刘备的声望和二、三万精兵强将,与曹军对峙,使曹操攻东吴时不得不有所顾忌。而为了确保令行禁止,使自己的战术部署能彻底地贯彻落实下去,周瑜又设法握有孙权所赐佩剑, “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在解决问题时,周瑜并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充分显示了其才干。如周瑜发现“谙习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曹操操练水军,此对孙吴极为不利,因为不习水战是曹军致命弱点。为能破曹,周瑜巧设群英会,使曹操幕宾蒋干“盗得”蔡、张二人所谓“降吴证据”,结果二人为曹操怒杀,此举为日后破曹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当周瑜决定破曹用火攻后,如何实施计划全凭其巧安排。当时情况错综复杂,曹操又非等闲之辈,周瑜与曹斗智斗勇,使整个战役按其计划开展下去。如有人去曹营放火,周瑜采取苦肉计,借故毒打东吴老将黄盖,使黄盖遣人往曹营诈降,奸狡的曹操信以为真。为能烧尽曹船以重创曹军,周瑜又设法使凤雏先生庞统能去曹营“授”连环计,将曹营船只钉作一处。考虑到曹军扎寨江北,欲破其须有东风,周瑜便请诸葛亮巧借东风。而赤壁鏖兵时,周瑜运筹帷幄,布军有法,调兵十队,协力攻曹。不仅如此,周瑜在决战之日,亲自督战,借东风之势,烧尽曹寨船只,又指挥水陆人马,大败曹军,致使曹操落荒而逃,险丢性命。赤壁之役扭转了孙吴不利的局面,使孙吴转危为安,同时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这起以少胜多和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使周瑜名扬千古。周瑜屡次要杀诸葛亮,并不是出于私心和妒忌诸葛的才能,而是考虑到诸葛亮终究“为江东之患”,为确保东吴安全才如此。他在赤壁之战前欲杀刘备,也是同一原因。这些只能表明周瑜深谋远虑,未雨绸缪,尽心为吴,虽未成功,但无过错。而所谓“三气周瑜”,也不是周瑜气量狭窄。 “第一气”是刘备、诸葛亮不讲信义,周瑜带箭伤设计击败南郡(今属湖北)曹军守将曹仁,正乘胜追击,刘、诸乘虚袭占南郡,违背了周刘“孙吴取不下时‘任从公取’之约,周瑜怎能不气?” “第二气”是周瑜巧设美人计,用孙权妹妹假嫁刘备以擒刘,用以换回重镇荆州。谁知吴国太置社稷安危于不顾,感情用事,甘露寺相中刘备,使刘弄假成真,喜娶孙妹,而孙吴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怎能不气? “第三气”是周瑜假途灭虢之计不成, “箭疙复裂”而亡。周瑜的死,无疑为箭毒所致。周瑜不顾个人安危,劳心尽力,结果为吴捐躯。

  “士为知己者死”,周瑜正是这样。周无愧为一代英豪,如果没有他,孙吴是不能建成帝业的。周瑜对孙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英灵之气,韬略之才,潇洒之姿,终赢得后人的赞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周瑜  周瑜词条  性格  性格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感想

 《三重门》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推荐度:哈姆雷特读后感推荐度:围城读后感推荐度:文章读后感推荐度:《背影》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三重门》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展开)

感想

 《护理札记》读后感

分级护理制度推荐度:护理实习总结推荐度:护理见习报告推荐度:优质护理服务心得推荐度:护理专业见习报告推荐度:相关推荐《护理札记》读后感(精选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