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学以致用”并不难,3个高效学习方法,让知...

任何知识,不被你利用,就不属于你。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

——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01:我,一年花在学习上32000元,学了那么多知识,依然没有升职加薪

肖莹是知识付费的资深用户,手机里下载了各类学习类app,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学习热情特别高,也肯为自己投资花钱,一年下来,上了几十门线上课,还听了几次线下培训,花费了32000元。

每次听完课,她都觉得醍醐灌顶,学到了很多职场和商业知识,收获满满。尤其是很多课程都标着着“升职加薪”、“副业月入过万”,这些课程内容也非常实用。

可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的工作能力并没有提升太多,年底也没有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她特别苦恼,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学习,为什么不见成效呢?

我问她,“平时一般怎么学习?会定期复盘知识点吗?会把知识点讲给别人听吗?会落地实践吗?”

肖莹很困惑,她说,“平时会很认真的做笔记,但很少再拿出来看,有些知识当时听的很有效,但时间一长,就忘了大半,并没有拿到工作中运用。”

肖莹的问题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到的知识无法被高效利用,把知识转化为经验和能力。

这篇我们就来谈谈【学了很多知识依旧用不上,不是知识学的不够,是知识利用率太低,如何快速提高知识利用率?】

02:为什么学了很多知识,依然很难用起来?

1、碎片化知识不成体系,很难被调用

信息过剩时代,人类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我们却发现一个新问题:知识碎片化。

我们最常获取知识的渠道可能是一段音频、一篇公众号文章,甚至是一段抖音视频。网页和APP阅读增多,大部头阅读减少,导致目前大部分知识的获取属于碎片化的知识

碎片化知识降低了理解知识的难度,增加了获取知识的便捷性,但同时,知识也被切的很细碎:每一节音频课就是一个小知识点,一年下来,你可能学到了365个这样的知识点,但知识之间的关系却被打破了。

我们了解了知识本身,却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情境和相关链接,当然很难被调用。

这就好像,一瓶药丢失了说明书,不了解适应症和服药剂量,即使这瓶药没有过期失效也不能吃了。碎片化知识就像这瓶药,失去了调用它的情境和链接,知识就变成纸面上的文字,无法指导工作和生活。

2、缺乏知识迁移技能,要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是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践行者。他认为,学科是人为划分的,但解决问题时,各学科的知识都要一起上。所以,芒格自学了心理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化学、逻辑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这对他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起到很大作用。

比如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经典理论,解释了物种进化。这个知识拿到商业领域同样适用。

吴晓波在《大败局》一书中写了很多大企业失败的案例,归纳下来,其本质就是企业没有顺应时代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需求。适用环境才能活下来,而非有某一项优势,如果环境变化了,优势也可能会变成劣势。

对人的发展也是如此。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机械效率的提升已经达到极致,市场需要的是创意型人才,而不是机械型人才,如果不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即使有再专业的机械技能,也会被时代淘汰。

跨越知识学科的壁垒,让一个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真正把知识迁移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里。

3、缺乏绿灯思维,习惯性防卫会对新知识产生的怀疑

知识尝尝会挑战我们的固有认知,甚至颠覆多年积累的价值观。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受到挑战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拒绝接受,就像亮起来红灯。

习惯性防卫是心理学的一种常见现象,它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在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却会让我们懒于辩证思考,不屑于改变自己。这样,学到再多知识,也知识一个评论者,不会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家。

比如,最近有本书叫《混乱》特别颠覆我们的固有认知。在我们的认知里,常常认为整洁比混乱好,选择比努力重要。

但它却认为,过度整洁会让大脑失去创造力;书中的“爬山算法”告诉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中,有无数次被命运抛来抛去的机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就地展开工作,立刻寻找附近的最高峰。”

如果我有绿灯思维,我会先接受作者的观点,然后想想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前提条件相同吗?它们的适用范围一致吗?它们有没有可能相互兼容?

比如,我有位同学毕业后追求找到一份“最好的工作”,不惜浪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求职,最终他在北京找到了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一份编辑工作,但干了不到一年就离职了。原因是和想象的不一样,接着他又花了半年找工作,最后几经跳槽,发现好工作越来越少。

而另一位同学,选择了省会城市的一份相对不错的工作,一干就是5年,已经成为了新媒体平台的主编。

带着这样的绿灯思维思考后,我把《混乱》这本书的“爬山算法”消化吸收了,选择固然重要,但追求极致的选择也未必是好事,凡事皆有成本,就地展开工作的同时,寻找附近的最高峰,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只有对知识有更多的兼容性,带着绿灯思维去学习知识,才能最大化的讲知识为己所用。

03 如何真正学以致用,让知识发挥最大价值,改善工作和生活?

1、"费曼技巧":告别"知识幻觉",让知识真正"被理解"

很多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一生?真实原因很扎心:你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道理。

清华大学管理学教授宁向东老师曾讲过一件事,他在得到app开了一门管理学课,有位学员问,老师,为什么我每天上班路上开车时都听您的音频,也听懂了,可并没有改善我的管理能力呢?

宁向东老师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我花了一辈子凝练的知识,用几个小时整理出来,你只是10分钟边开车边听,怎么会理解透彻?

我们经常听在线课,听得时候尝尝觉得振聋发聩,直击灵魂,但听完就完了,这样的知识只是从我们面前飘过,是一种“知识幻觉”,并没有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

什么是费曼技巧?

如何确定你是否真的理解了一个知识呢?把它讲出来。费曼技巧是一种以教为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知识的吸收效率,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个知识

在“学习金字塔”中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属于被动学习,只能存留5%~30%的学习内容;而主动学习可以完成50%~90%的存留,其中“教别人”可以吸收90%的知识

如何实操费曼技巧呢?白纸讲述法。

① 选择一个你想理解的概念,找一张白纸写下标题。

② 假想有一个学生,你正在给他上课。当你一次次去解释的时候,你对自己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还差什么有所体会。

③ 遇到问题停下来翻书,再学一遍,直到自己全部理解为止。

④ 尝试简化你的语言,不用生僻、专业词汇,而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或打个比方,才是真的理解。

了解了费曼技巧,可以尝试用一句话复述一篇文章的重点,也可以用140字概括一本书,并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给别人听。

利用朋友圈、微博和微头条这些自媒体,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通过这样持续、反复的刻意练习,让知识真正被理解。

著名读书人樊登老师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朋友圈写一篇简要的读书心得,他讲的书被很多人喜欢,就是因为他全都是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模型、自己的案例去加工一个个知识点。

2、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晶体”,提高知识利用率

什么是知识晶体?

《超越智商》的作者斯塔洛维奇认为,知识的结构和知识的元素一样重要。

这就好比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劲就散了,但是混入水泥和石块之后,这些东西就形成了一定的晶体结构,散乱的沙子也能建起一座高楼。

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后,就变得不易磨损,也更容易整体提取和利用。

如何建立知识晶体的结构呢?

多看模型

模型知识之间的结构,也就是连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常见的知识结构一般有4种关联结构、树状结构、序列结构和数据结构。

①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比如金字塔结构的马斯洛需求模型,展现了“底层为基础,逐渐升级”的关系,而漏斗模型,展示的是层层衰减,比如销售漏斗,转化漏斗

②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如包含关系,最典型的树状结构是书的目录

③ 序列结构:体现前后、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是工作流程图,以及操作说明指南的步骤

④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比如柱状图、饼状图、增长曲线等,展示了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

国内著名结构思考专家李忠秋老师在《结构思考力》和《透过结构看世界》里,都提到过一个结构罗盘,它将关系分为了16种。

这个罗盘基本涵盖了所有可能的知识关系,掌握一些逻辑关系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把知识最大程度的转化为知识晶体。

尝试把已有的知识嵌入模型

只知道了知识晶体的模型还不行,必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嵌入到模型中,真正通过知识晶体把知识串联起来。

比如,我在学习时间管理四象限时,就发现,这个知识是通过构建了一个二维四象限,将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2X2拆分为四种情况,拆分的目的是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于是,我把自己在理财领域学到“4321标准普尔资产配置”的知识进行嵌套。

如果按照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这三个维度来考虑,

“要花的钱”属于高流动性,低收益性,中安全性

而“生钱的钱”属于高收益性,低安全性,中流动性

“保本升值的钱”属于高安全性,低流动性,中收益性

这样就兼顾了各种需求的收益、安全和流动性的平衡。通过把已有知识嵌入到“知识晶体”,将相关知识进行串联,既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又将旧知识嵌入到新的知识模型里,复习巩固。

改造属于自己的知识晶体

知识晶体的高阶玩法是改造已有的知识晶体。比如二维四象限模型,还可以通过增加一个维度,变成“三维八象限”,比如在用户运营领域常见的RFM模型

或者将单一维度坐标轴“高、低”两档变为“高、中、低”三挡,就变成了“二维九宫格”,这样进一步延展一个模型,可以将一个模型变为N个模型,比如在市场营销领域里的“GE矩阵法”,又称“九盒矩阵法”。

GE模型是典型的“二维九宫格”

3、创建"知识闭环",让知识变成经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识闭环?

“闭环”这个词,来自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模型,在管理上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

闭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一个实践结果去检验计划,并持续不断的优化计划和执行流程。

把这个概念用到知识利用上,知识闭环应该包括知识-场景连接-实践应用-交流反馈的过程,帮助知识变成经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构建知识场景:为一个知识点找到至少5个现象解释它

百度前副总裁、营销专家李叫兽曾经提出过一个很实用的学习方法。

有一次,他在一本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看到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他立刻停下来问自己,平时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绝不会罢休的。

他首先想到了文案。如iPod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得多,用户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iPod的价值。这样视觉化的文案,还有能“拍星星的手机”,“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除了广告文案,还有名人名言。雷军的那句“在风口上,猪也会飞”。就比“要善于利用趋势”,更好传播。

还有很多古代的谚语也是非常形象化的表达。“枪打出头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石二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甚至连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其中也运用了场景和视觉化的表达:“我有一个梦想,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通过视觉化场景描述,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憧憬。

我们一直在关注知识的数量,但是没有关注知识的连接。知识的连接需要构建适合知识的场景,李叫兽从一个神经心理学的知识点,创建了不同场景的连接(文案、名言、谚语、演讲词),解释了各种各样现象,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了关联,不仅增强了记忆,也为应用奠定了基础。

实践应用,复盘心得

除了创建知识的场景,最终还要应用到实践中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可以检验真伪,实践检验过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实践知识的另一个作用是从问题出发,反向寻找解决方案,知识变成方案的一部分。知识本身的价值如何是1,那么把知识变成解决方案的价值就是100。

用输出倒逼输入,创建“可交付的知识产品”,获得他人的反馈

学习知识是输入的过程,而真正让知识发挥效用的过程是输出。输出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写作、演讲、咨询、社群分享等等。

知识闭环的最后一环形成“可交付的知识产品”,和更多人创造交流和反馈学习的机会。

结语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80、90后的共同认知,但是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改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却是很多人急需提升的能力。

这篇文章提供了三个让知识产生最大化价值的方法:

对于理解知识,“费曼技巧”以教授提升学习效率,告别“知识幻觉”

对于提高知识利用率,“知识晶体”可以帮助我们串联知识,最大化调用知识

对于实践知识,三个“知识闭环”完成从知识到使用场景的链接,再到实践应用的链接,最后到反馈交流的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

希望这些实践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学以致用,将每一个知识点变成工具、方法论,提升工作效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词条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词条  不难  不难词条  高效  高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