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当下的中国,很多人穷,可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美盲比文盲更可怕,”这是吴冠中先生对美育的呐喊。因此,物道君策划了“中国美学十问”的专题。我们试图从伪文青、伪匠人、假大师…十个热门话题中去寻找答案。木心先生曾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因为美,我们才可以继续前行。

中国美学十问第九期:

怎样才能看见美?

这几年有一句话很流行:“真正可怕的不是文盲,是美盲。”

大家都不希望自己是美盲,但怎么样才能看见美?

今年人们纷纷讨论起来“中国审美”,比如街头的招牌太丑,电影海报的设计没有美感,到底什么才是有审美中国审美就是丑的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在一个多月前,我们策划了这期专题栏目,希望通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一步步更靠近答案。在八篇文章后,再回头来看到每一篇的留言,我们发现一件事:其实大家不是没有看见美,而是对审美太有看法。

Q:什么是美? 

A:自己喜欢的就是美。

Q:什么是中式审美? A:现在没有中式审美了,有的也太贵了买不起。

Q:聊聊当下的网红、极简风审美吧! 

A:想也没用,不要思考了;说它不好,是不包容潮流。

听上去,我们不是在看见美,更像是在审视美。

画家陈丹青曾说过一段话:“忘掉审美这个词,英文是aesthetic,里面没有‘审’这个意思。‘审’,立刻会带来一个问题,就像审判一样——谁来审?你是谁?谁告诉你这个美才是对的?所以最好忘记审美这个词。审美是什么,就是让小孩从小能够看到好的东西。”

讨论网红美和自然美哪个更好,批评中式审美太不接地气,认为极简风更加高级……就是在对美 的审视。审视得太多,偏见自然也亦多,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美盲。

要想要看见美,首先忘掉什么是审美

图片|陈丹青

1. 美不能说明,只能感受

画家林曦曾说过一件事。小时候,她母亲和她说武夷山下雪了,我们明天去玩吧。

于是,两人长途跋涉,花了一天时间,到了武夷山。第二天起来,山上都是白雪皑皑。她们一路走去桃源洞,和道长们吃饭,过了开心的一天。

长大后的林曦发现,自己受过的最震撼的美育不是去看了一个画展或音乐会,而是这样的旅行。

那天早晨,当她看见所有树上都是白雪,花上的雪一滴滴凝结成水,发现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过。这种感受比什么都重要,这叫做“美”。

丰子恺老曾说过:“美不能说明,只能感到。”

当我们站在一朵梅花跟前,心中感到一阵快适。这种快适,和周末到了的快适是不一样的,是一种“深刻、沉静而微妙的快适”。

言语不能说明,但对着花就能感受到,这叫做“美”。

忘掉审美,先像孩子一样去感受美,看见好。

不会因为别人说它不好看,你就不敢喜欢。也不会因为它的价格高昂,就觉得它是高级审美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自然之美取之不尽,尽情看见,好好感受。

2. 只有中国的美,才能救自己

曾问过身边的朋友,什么才是你心中的中国美?

有人说,是爷爷家笨重的八仙桌和红木宫灯;有人说,是走在园林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人说,是在博物馆里看见的秦砖汉瓦宋瓷元青花……

可若问起,当下的中国美是什么样?

很多人都陷入深思:父母家中式混搭的装修风格算吗?大牌设计师做的中国风首饰算吗?00后爱穿的翩翩汉服算吗?

……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样,说不清楚什么才是当下的中国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苏州园林

旧的中国美,像传统手艺、老器物,还在散发着岁月静美的余温。

新的审美,也像潮水一般涌向日常的生活。德国包豪斯风格的锅碗瓢盆,干净利落地占领了厨房。北欧原木色、极简风的家具,清爽地立在客厅。日式的枯山水和茶道,寂静地成为一些人的心头爱。

还有,街头巷尾为了实用和耀眼,做出来的招牌和霓虹灯。年轻人在美颜和滤镜下,呈现的网红脸……

它丰富多变,兼收并蓄,无法准确定义,也没有一个能一以贯之的标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日式的枯山水

但当提到“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相信你也觉得,那是中国人该有的美的生活。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就流淌在我们的生命里。

那么,当潮流像一趟又一趟列车向我们驶来,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便是更坚定地站在这片泥土之上,依靠它曾给予过我们的美好与力量。

中国收藏第一人”马未都说过:“最终能救中国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忘掉审美,不去过分审视,让时间和岁月来考验,相信中国人的美学里有未来的答案。

3. 以美养人,是最好的人生观

作家梁文道曾讲过一些例子。

他见过不少年轻人喜欢穿大牌服装,LOGO贴满全身。年轻女孩穿着隆重得像要参加婚礼的礼服,只是为了去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吃饭。

很多人以为堆砌品牌,能最快地提高审美。但其实,昂贵、并不代表体面,也不意味着美。

美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更是一种修养功夫,要让自己无时不刻地处在这种美的氛围里,滋养着自己。

中国的美,历来分成两条路子,一个贵族文人,一个是普罗大众。以前是“文人设计了审美的层次,大众就是跟着设计去学,审美是学来的”。

文人生活在亭台楼阁间,终日莳花弄草,将山水石木移于案前,以天地与人间之美,滋养自己。

今天,美在变得越来越日常,不再是文人墨客的高雅爱好。种一盆花,旅一次游,看一本书,画一幅画,穿好看点,说点好话……也是美的日常。

梁文道说:“如果每一个人日常在意自己得体一点,不要说一些惹人笑的话,不要做一些惹人白眼的动作……如果每个人都更在乎审美,难道不会变吗?”

我相信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百多年前,教育家蔡元培就说过:“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当我们将自己交给天地之美、造物之美,只以美滋养自己,创造美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就是在为自己建立最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就像对待一个孩子的成长,时时以美陪伴他、滋养他,不去评判什么才是美的,但美自然而然就在心底生长,从一个嫩绿的芽尖,渐渐长成参天大树,为岁月而生长,为美而茂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可怕  可怕词条  文盲  文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