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成为"学霸"的最关键的五个特质,你知道吗...

人们对事物的兴趣是往往是最起初的学习动力。但是有兴趣并不代表着你会学习。那么对学霸感兴趣的你,想不想学习怎样成为一名会学习的人呢?

从感兴趣到喜欢上,中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发动起并用上了你的思考能力,不然你不会真正的得到这事物的深化的精髓。

1 认清自己

为什么很多人并不喜欢学习,也会有取得好成绩,但很快就会忘记,换了一下角度问问题,就回答不上来了呢?区分归集出学霸来的台阶就在这里。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本书,一起学过之后,你一定会有收获的,不想成为学霸都难。这本书是哈佛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博士,目前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2010年写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这本书有非常明确的指导,使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会学习。首先来认清我们的大脑学习机致是怎样的。

人的天性是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不是天生的思考者,绝大多数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要完成一项任务时,首先启动的,并不是理性思考,而是之前的记忆。也就是说,大脑工作的一个特点,是依赖记忆的“自动驾驶”模式,而不是高度集中的思考。但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大脑保持超负荷状态。尤其是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那种挫败感和疲惫感会让人感到深深的恐惧和压力。

所以克服这种不适感,成为令人羡慕的“学霸”,这背后的心理机制的理解和应用,是攻克这一阻力的关键所在。

这本书是从三部分解读的。第一部分重点说“记忆”,为什么我们很难记住所学知识?什么才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方式?第二部说“理解”,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如此困难?第三部分说“练习”,重点还回答了一个问题:“题海战术”有用吗?

2 学霸心理特质

一、记忆

当你注意到也可能是无意间见听到的一个陌生名词,这些信息会先进入你的“感知记忆”,“感知记忆”中的信息,是你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器官接收来的,它们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有不到1秒的时间。

如果这些信息被你额外注意了,才会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也就是“工作记忆”中。“工作记忆”是我们大脑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核心环节。

核心环节相当于是大脑里暂时存放信息的记忆缓存库,里面存放的,是你现在要处理的信息。比如你在记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这一串新的数字,就是在工作记忆中加工处理的。但要注意的是,工作记忆,也就是这个信息缓存库,它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有5到9个信息模块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当某些信息暂时不需要被加工处理的时候,这些信息就会从工作记忆中离开。

信息离开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被其他新信息挤掉,这说明,你已经完全忘记了刚刚记住的内容。还有第二种离开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对刚刚记忆的内容有了深刻印象,它便会转移到你的“长期记忆”中。当你再想用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比如说要拨打你刚刚记住的电话号码时,只需要在长期记忆中把它调出来就好了。

“记住”,指的就是你能不能从长期记忆中,把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信息给调出来。如果可以调出来,那就说明你记得不错,如果不行,则说明你已经忘记了这个知识

为什么有些信息能够被记住,有些信息却忘的很快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决定着我们的记忆力呢?

一个信息,如果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往往更容易被记住。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

让人们说出他们最深刻的记忆时,往往都会提到像是婚礼或者生日聚会之类,带有强烈感情的事件。不可否认的是,情感对记忆的影响确实存在。但是,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只有感情足够强烈的时候,才能对记忆有影响。所以,如果记忆只是依赖于情感体验,我们一定不会记得学校里学到的大多数知识。老师不可能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激发你强烈的感受。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含有情感的事情可以记得更好,但是情感体验并不是学习和记忆的必要条件。

当然重复也是一个能够加强记忆的重要因素。有的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我不断地重复它,总能记得住,有的内容你可能重复过无数次,但却还是记不住,比如掌握英语单词的构词规律。选择只有重复是不够的,尤其是无意义的机械重复,也许是能让你记住一些知识,但是它的效率非常低。

那么,最佳的记忆方式是什么呢?那些已经被我们熟练掌握的知识,又是怎么进入我们的长期记忆中,随时可以被调取的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意义的思考,是能够保证知识被记住的最重要因素。工作记忆的存储空间是很有限的,既然不能储存所有的东西,那么该如何取舍呢?大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不经常思考一件事,那你可能就不会在需要它了,所以可以丢弃;如果你总是在想某件事,以后你可能还会从同一个角度去思考它,因此,这件事是有必要留下来的。

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体会:从别处听来的知识,一次很难记全。但是,如果让你把相同的知识复述出来,甚至是讲给别人听,你往往会印象特别深刻。这是因为,你在输出的过程中,大脑在不断地思考和加工这个知识。只有经过你自己思考,完全消化和吸收了一个知识点,才能逻辑清晰地讲出来。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加强记忆的最佳过程。学校里那些经常给别人讲解题目的好学生,可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人,他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自然会更加深入。所以,无论你正在学习还是已经工作,不妨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心法分享给身边的人。这不仅仅是在启发和帮助别人,更多的是让你对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知,有助于你成为这个领域里的高手。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项能够帮助记忆的有效因素,那就是故事。人类的大脑似乎很偏爱故事,有研究者还认为,故事有一种“心理学优势”,也就是说,故事和其他类型的内容,在记忆系统里是被区别对待的,故事更容易被记住。我曾经听过李南南老师的《怎样提升你的说服力》这门课程,对里面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从某种程度上看,故事,其实最接近人类解释世界最早的思考方式。之所以我们会更容易记住故事,是因为我们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思考。

那么,我们该怎么利用故事帮助我们在学习时记住知识点呢?答案是,首先要定义出一个清晰的问题,制造困境和冲突,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个困境。想要达到学习和记忆的最佳效果,直接记答案往往没什么意思。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个思考过程,得出的答案才会有意义,学习才会更有效。

总结一下我们这部分的内容,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所学知识?认知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有意义,而故事结构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记忆

二、理解

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能够理解了要学习的。怎么能理解呢?就是学会抽象思维,但这往往也是最难做到的。我们往往对那些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更为敏感,对于抽象的概念,则倾向于回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如此困难呢?

人们的学习模式无一例外,都是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我们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外语词汇自动翻译成中文,然后来理解它的意思。再比如说,学习物理的时候,老师们一般都喜欢把电流和水流相类比,沿着电线流动的电子,就像是沿着管道流动的水。然后用水流的特点,来讲电流的各种特性。

理解新的概念,其实就是让正确的、已知的概念,从长期记忆中抽调出来,进入工作记忆重新加工,赋予新的意义或是与新的情景相结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理解的实质其实就是记忆。没有人可以把新的概念直接灌注给学生,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接受这种直接灌输。任何新的概念,都建立在已有的了知识基础上。理解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在学习新知识时,大脑需要首先调出与其相关的原有知识,再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把新的概念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

整个理解过程中,即使我们暂时听懂了这个知识,也有理解的深浅之分;也未必能够运用到其他环境中去,也就是学到的知识无法迁移,无法活用,这就是难点之处,有了怎样活学活用就把理解弄活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字不差地默写出课本上的原话,我们知道,写出来的答案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有的时候,还是能够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这个定义或者公式,至于背后的原理,并不是很明白。也许这道题换一种问法,我们就回答不上来了。这是因为,我们了解到的,只是机械的知识,或者是浮于表面的知识。通常情况下,这种表面知识会强烈依赖于之前提供的类比或者解释,并且只有在熟悉的环境下才能理解这个概念。

只学到了表面知识,并不代表你很好地理解了某个知识点。想要做到完全理解,你必须学到关于某个知识的“深层结构”。一个拥有深层知识的人,在某个领域内知道得更多,知识点之间也连接得更加充分。他不仅了解一个个散落的知识点,还看得到全景。

三、深层结构

决定能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的,也正是我们是否了掌握了这种“深层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背景,来理解新的知识。但是已有的知识通常是具象的,和表层知识密切相关。这也就意味着,每当接触到一个新的抽象概念时,在没有深入了解它之前,我们很难做到举一反三。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时,要尽可能多地找到能够证实它的例子。如果只用一个熟悉的例子来理解新概念,那你的理解就可能存在偏差,可能只能浮于表面。但是,如果你通过大量的实例,去理解一个抽象概念,就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有所体会,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入。

四、接受现实

要接受现实,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的期望。要知道,深层知识来之不易,是反复训练后的结果。在一个领域内,你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掌握深层知识。普通人一时半会掌握不到,也很正常。表面知识比一无所知要好,表面知识也是通往更深层次知识的台阶,先了解表面知识,也没什么不好。但要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只有表面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五、反复训练

既然深层知识是反复训练的结果。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训练,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呢?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让自己快速掌握深层知识。关于“题海战术”,就是通过不停地做练习,做各种卷子,来巩固学到的知识。很多人批评这种做法,认为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扼杀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这本书中给出的答案却是:非常有必要。

反复训练可以强化我们的基础技能,为学习更加先进和高级的技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没有充分的练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那就不可能精通任何一门知识或者一种技能。比如说运动员,练习到一种程度必须要达到不假思索,也就是自动化的程度,才能给你的大脑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去加工关于像是战术策略,场上形势这样更为复杂的信息。同样的,如果你不能熟记一系列基础的定理和公式,也不太可能学得好数学。反复训练可以强化我们的基础技能,为学习更加先进和高级的技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3 核心环节一一行动

一、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我们大脑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核心环节,我们当下能够分析、处理复杂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作记忆在起作用。

你的工作记忆空间越大,也就意味着你比其他人更善于思考。但是,工作记忆的空间是很有限的,这也是人类认知水平的一个瓶颈。一个人的工作记忆空间再大,也最多同时处理9个左右的信息模块。

最好的有效地处理信息方法就是练习。通过练习,可以让一些相对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不过多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从而给那些需要更多注意力,更复杂的信息腾出更多的地方。书中有个学开车的例子对这一理论有一个非常贴切和形象:

比如说,你刚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踩油门、踩刹车、随时观察车速、把握方向等,几乎占据了你工作记忆的所有空间。但是,在当你有了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后,你再开车时,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甚至是和同乘的人聊天了。

二、强化基础知识

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像是基本的公式、定理,学科内的基础概念等等,是完全能够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的。而这些内容,是我们进一步掌握深层知识的基础。只有当一个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在头脑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为加工高阶的知识,提供充足的工作记忆空间,我们才能将自己的认知提高到下一个层次。这就是练习的第一个作用: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它们在自己的头脑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过度学习

有一种学习策略,叫做“过度学习”。如果你学习一篇文章,每次从头到尾读一遍就回忆一次,你要读10次,才能做出完全无误的回忆。那么,这10次就是你的掌握水平。接下来,如果你继续读这一篇文章,你对这篇文章的记忆就会不断加强。这种策略就是“过度学习”。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过度学习的次数越多,保持的成绩也就越好,记忆的时间也就越长。这种过度学习也会让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从表面知识过渡到深层知识

当然也不能无限度地练习。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准确记忆,而又没什么意义的信息,最适合反复练习。比如学英文单词,学化学元素的基本特征性的东西。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没有必要把关于一个概念的所有练习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去完成。事实上,分散练习的效果更好。

练习的目的,不是把一个抽象概念或者定理记得滚瓜烂熟,而是能够熟练运用。

练习的时间和场景,也变通式的切换,以此找到适用的方式。最佳的练习方式就是,不但分散练习的时间,还能够分散练习的环境。

4 总结

以上就是我学习完这本《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的精华了,它不只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所有一生的学习者。

人类天生好奇,但并不是天生擅长思考。学习是需要思考的,但人类的行动更多依靠记忆

我们通过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知识,要有抽象的概念理解。掌握深层知识就会理解地更好。反复练习是掌握深层知识、加强记忆的一项最有效的方法。反复练习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才使我们容易提高思考自动化程度,才能为学好习做充分的准备。这样,成为学霸没有问题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特质  特质词条  关键  关键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知道  知道词条  
综合

 复习,用30%的时间学习,70%...

一个新的思路:提高你的『 提取 』能力一谈到复习,一谈到怎样防遗忘,很多同学一定会想到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是实际上,艾宾浩斯用来测量自己的记忆水平的东西,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