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提高指南:如何准确把握...

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怎么解之整体把握

如何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一、准确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与前提

要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首先要能正确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上节我们先强调内容概括是阅读理解的基本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成道之基,入道之门。

我们先回顾一下内容概括的核心思路。对叙事类文章(包括小说和叙事散文),内容概括应该从主要人物出发,概括主要人物所做的或所经历、遭遇的主要事件。

解答思路:主要的人+主要的事

上节还留给大家的一个拓展思考:如何准确而简洁地概括写景或状物类散文的主要内容

这里就先解析一下,“主要的人+主要的事”这一思路如何拓展到写景或状物类的散文中。既然,概括叙事类文章可以从主要人物出发概括主要事件,那么移植或者变形一下——要概括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可以从景或物出发,概括景或物的特点。也就是这样的思路:

什么景(或物)→什么样的景“物”

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把这个思路走两遍——先分层概括再整体概括,都按这个思路进行。首先《春》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学过这课的同学都知道“春草图”“春花图”之类的分层概括,也就是说文中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蜂蝶和人的活动。接下来再思考文中

1/5

所写的这些景物和人是“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提炼出来的分层概括的结果就是“本文描绘了生机勃勃的青草,争妍斗艳的繁花,翩然飞舞的蜂蝶,怡然自得的孩子和辛勤劳作的人们”。

以上是分层概括的结果。如果题目要求我们以限定的字数概括全文,那就综合一下:所有的景物和人都是作为春天的一部分来写的,景物就归纳为“春天的景象”或“春景”。再整体思考“什么样的春景”,不难看出“美”和“生机勃勃”两个特点。最后组织一下语言,一句话概括就出来了:文章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动人春景。

☞☞☞理解之后你可以试试概括一下《济南的冬天》或《雨的四季》这样的散文。然后我们再言归正传,看这节的核心问题:

 

二、如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思想或感情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主旨”或“中心”。这几乎是阅读理解必考的内容,所以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并搅动你的脑汁,认真思考吧。

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是直接相联的——写什么样的内容必然表现对应的主题,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也定只能写相应的内容。小学时代我们就知道要表现伟大的母爱,作文就该以妈妈关爱“我”的事例为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写同学做的好人好事,那定然是要赞美其乐于助人、善良热心之类的可贵品质。

显然,要准确判断文章的主题,应该学会从主要内容出发,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说,主题的提炼要以内容概括的结果为基础,进

2/5

而思考作者写这些内容是想表达什么。

解答思路:主要内容→文章主题

很多同学习惯从标题、开头或结尾这样的“关键位置”去找主题。很多文章的最后一段都会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我们就可以直接在结尾找到画龙点晴的句子——这是公认的技巧,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把主题在文中直接给出来,有的文章甚至直接给出的是容易误导读者的伪主题——毕竟求含蓄,讲究“言外之意”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

所以提炼主题的根本原则是必须从主要内容出发,思考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所达的思想或情感。这正是我们从小学就学过的“通过…… 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通过…… 故事,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最理想的情况是按照“主要内容→文章主题”的思路提炼出的主题与我们在文中某些关键位置找到的中心句一致,那就稳了。如果二者不同,我建议你以主要内容传达的信息为准,或者在二者不冲突的情况下,将它们综合起来以求保险。

最后补充一点你可能知道却掌握不牢的小常识:文章的主题如果是表达某种思想、哲理或者说感悟,那只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推断,但如果是表达作者的情感,那恭喜你,这是有套路可寻的,因为我们人类的情感就那么些:爱与恨,喜与悲,念与厌之类的。这里有些描述情感的词相信你不陌生,但我希望你再熟悉一下它们——请注意,它们是可以分类的:热爱(喜爱)、赞美(歌颂),揭露、批判、讽刺、憎恶;渴望、眷恋、思念(怀念)、厌倦;自豪、骄傲、幸福,

3/5

惭愧、内疚、懊悔、悲痛等。

 

☞☞☞如果你理解了“主要内容→文章主题”这一思路,请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请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练习:(2分)

示例:《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是英雄们历经磨难的成长史。孙悟空大闹天宫并非全书的主要内容,只是最出彩的片段。由此可知,全书的主题并非简单的歌颂英雄的非凡伟力与不屈的抗争精神,而是通过它们取经的过程展现人类的求索精神、奋斗意志和自我成长的途径,同时间接地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是封建末世贵族世家的兴亡史。宝、黛、钗的爱情并非全书的主要内容,只是最感人的部分。由此可知,全书的主题并非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文思想的萌芽,而是通过封建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告诉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杉苇刚柔》,完成习题(2分)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杉苇朝夕相见,一日其杉讥诮其苇曰:“看尔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亳无刚气。何如我之正直不屈,岂不快哉!”苇曰:“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一

4/5

日,飓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这则寓言言简义丰,你如何理解其寓义?

 

3.此题对有些同学来说,可能有点难了,故归为选作题。

阅读下文,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作者对项脊轩的感情。(2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节选自《项脊轩志》)

 

文中练习参考答案:

1.歌颂追求人性解放和自由爱情的人文思想的萌芽;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必然且已然走向覆灭和崩溃。

2.刚柔各有所长,柔有时更胜过刚。只答“刚柔各有所长”不得分。

3.分层赋分。

眷恋(只答情感得1分)

通过对旧项脊轩破败景象和修葺后可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项脊轩的眷恋之情(结合内容分析情感得2分)

5/5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词条  中小学  中小学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把握  把握词条  准确  准确词条  
综合

 怎么增强文章的画面感?

所谓的“画面感”就是:1,用具体的名词,去替代抽象的名词。2,用场景描述去代替抽象形容词、副词的概述。举个栗子:十六岁。桃李年华、豆蔻年华、朝阳般的年龄、似水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