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1)

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余秋雨在《苏东坡传》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今天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解读《赤壁赋》,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苏轼的这种成熟,体悟那颗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文体及有关苏轼的文学知识。

2、学习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感情,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把握作者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三、构建知识结构框架(目标任务)

四、提出系列问题

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导学:通过翻译文段,点拨重点词之后,结合老师上课时的讲解和作者的经历,以及所见之景有什么样的特点思考】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导学:通过前期学过的离骚,结合香草美人所表达的品质,和文意理解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怀】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导学: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导学:在本段当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作者是怎么描写客的回答,有何特点。】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为何而悲?【导学:请同学们抓住作者情感的转变,为何会转变,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

(2)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

(3)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抒发情怀?【导学:结合老师讲解的内容,找出运用手法的句子并进行文本分析,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导学:结合课文理解,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并进行情感分析】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  赤壁  赤壁词条  课时  课时词条  
教师

 好课堂需要好的学习设计

多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在经验上似乎一片繁荣,但实际的课堂样态和教学效益却不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其中比较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难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