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窦娥冤》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三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学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背景介绍

    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窦娥冤》便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它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剧本,疏通疑难字词,明确《窦娥冤》剧情。

    楔子: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第一折: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奔赴法场,死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补充: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2、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楔子(序幕),苦命女偿父债卖蔡家,无奈父抛孤女应京试;

第一折(开端),蔡婆婆索债险遭害,张驴儿救人生歹念;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药死老驴儿,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第三折(高潮),窦娥临刑发誓愿,完美女子遭刑斩;

第四折(结局),窦娥冤魂诉实情,千古奇冤得申雪;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 窦娥形象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 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主)

  ②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主)

  ③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明确:从表面上看,主要矛盾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2.、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入室 ;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4、总结:善良,孝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明确: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子形象,从文章中看,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5、窦娥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明确,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对联概括: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6、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三桩誓愿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7.提问:它们化用了什么典故?

     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8.提问: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9.提问: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明确:三次宾白依次用“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进一步强调了窦娥之死的冤枉;再加上监斩官的对答,更使得这三桩誓愿出人意表,难以实现,也就更加衬托出三桩誓愿的依次实现后的惊天动地,确实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然后再用三支曲子依次对应,直抒胸臆,可谓是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

10.提问: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三、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呢?

    明确:如果不这样处理,寄希望于天地鬼神惩治贪官,恐怕会陷入常规的因果报应的结局,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七百年来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实质上这涉及美学问题,即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实用价值是理性,主要讲道德的善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说,的确不应当,因为它可能导致众多的人遭受灾难。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

四、其他人物

※  张驴儿:无赖狠毒、卑劣可憎的恶人。 

※  桃  杌:贪婪成性、圆滑老练、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昏官。 

※  蔡  婆:胆小、糊涂。 

五、理解主题:

主题: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六、课堂拓展  

1、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2、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艺术特色赏析

教学步骤:

一、鉴赏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1、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2、课文中的曲词,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3、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4、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5、语言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二、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是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作业

  1、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古义:折合、抵偿   今义:标准、依据、准确;一定、准许等。

(2)这早晚窦秀才:古义:时候   

   早晚使用:古义:随时 

   早晚呆痴:古义:有时候 

        今义:①早晨和晚上;②或早或晚;③时候 ④将来某个时候  

(3)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古义:数落、责备    今义:处罚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古义:决定清醒   今义:精密细致,精明细心 

(5) 不堤防遭刑宪:古义:想到、料到   今义:小心防备

(6)行动些,行动些:古义:走快  今义:多指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 

(7)谁敢合毒药给你   只合把清浊分辨:古义:配制/该、应当   今义:闭、合作、盖上盖子等。

(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古义:这边、那边;这里、那里  今义:走;行列

(9)是什么主意:古义:意思   今义:主见,办法    

(10)嘱咐他几句话咱:古义:语气助词,相当“也”  今义:我们,第一人称代词

 (11) 念窦娥尸首不完全 :古义:完整   今义:全部    

(12)尸骸上烈些纸钱:古义:烧(动词)  今义:强烈,猛烈(形容词) 

(13)你还有甚的说话  那有这等说话  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古义:语言(名词),说法   今义:用语言表达意思

(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古义:糊里糊涂    今义:不明不白 

(15) 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古义:发   今义:处罚

(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古义:们   今义:指全体中任何一个或一次

2、将《清明》改写成戏剧,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案:[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附:【知识导学】

一、元杂剧与关汉卿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1)、商(相当于简谱2)、角(相当于简谱3)、(相当于简谱5)、羽(相当于简谱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3、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4、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5、 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 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6、元杂剧中的“四”。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

二、戏剧通用对联集锦

1.古今真乐府   天地大梨园            2.生旦净末丑   管弦丝竹琴

3.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4.三五步走遍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5.顷刻间千秋事业   方寸地万里江山    6.真真假假真不假  假假真真假如真

7.舞台方寸悬明镜   优孟衣冠启后人    8.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  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

9.东西汉,南北朝,人物备考    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

10.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他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11.白鹦鹉飞入牡丹亭,红梅枝上一捧雪    紫琼瑶降生麒麟阁,金印楼头满床笏

12.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

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13.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来做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戏里传真

三.历史上十大冤案:

九死未悔者的悲歌——伍子胥案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案

权力场下的浩劫——巫蛊案          千古冤狱“莫须有”——岳飞案

皇权争斗的牺牲品——于谦案        阉竖宵小手下的血腥——东林党案

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案        小人物酿就的血光之灾——庄廷鑨明史案

该杀不杀、无罪获罪——曾静吕留良案

扑朔迷离、亘古未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四、部分典故补充:

1.文君当垆

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围裙)与保庸杂作,器于市中。卓文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请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相如字),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保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2.孟光举案齐眉

梁鸿、孟光夫妻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梁鸿白天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着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3.浣纱女投江

    子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 声动列国,义形壮士,入郢鞭尸,还吴雪耻。投金濑江,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   ———唐·李白《浣纱女碑铭》

浣纱女单身与母亲居住了三十年,一直以守贞节自勉,不愿嫁人。而在溪边偶遇落魄逃难的伍子胥,却被他打破了古井无波的心中之湖,自己认为这逾越礼仪,亏损妇道。待伍子胥走远后,那女子才颓然委地,后来又站起身来,脱去鞋袜,工工整整地摆好,以纱裹身,抱起一块大石,纵身跳进了湍急的流水之中。后来伍子胥一声长叹,感伤不已,咬破手指,在溪边的大石上血书道:“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这就是“千金小姐”的来历。

4.望夫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夏河湾湖边住着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名叫高山,妻子人称张氏。由于外敌入侵,边关危急,丈夫撇下妻子,从军来到边关抗敌。一去就是六年,有一天县衙终于来人了,但日盼夜思的张氏盼到的却是一个灾难,县里来的人告诉她。她丈夫在战场杀敌时,遇难了。可怜的张氏一听这消息肝肠寸断,哭得死去活来。她彻底绝望了,来到每天遥望丈夫归来的山上,放声大哭起来。她哭了三天三夜,眼泪也哭干了,实在哭不动了,就坐在了山上,望着前方。在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很久,她化成了一块石头。这块形状如坐妇人的石头现在仍立在固始武庙集乡夏河湾南面的山岗上。为了传扬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当地的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做:“望夫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教师

 利用班刊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湖北省武汉市上智中学的普琳娜老师专门策划并打造了一个属于学生的平台——班刊《凌云浅语》,利用此平台用阅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展开)

教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新教师展示课教案课题:原地投掷沙包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2019年11月21日教 材原地投掷沙包场地器材场...(展开)

教师

 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把心思凝聚在想干事上,把工作定位在真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知识就像一棵树,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