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地(转)

转自《中国教师报》2017年3月29日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 许兴亮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课堂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具体表现为:

       一是目中有人,即教师要摒弃重知轻人的陈旧观念,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再次印证了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

       二是胸中有书,即教师要摒弃“一滴水”与“一桶水”的陈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厚积薄发,做学生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和智慧泉水的引路人。有人曾说:“教师要做一条常流不断的小溪。”教师作为学习化时代的一员,只有勤学善思、胸中有书,才能常教常新,课堂才会呈现学生智慧之泉喷涌而出的胜景。

       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桂梅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这与窦桂梅深厚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教师必须多读书、多研究,形成深厚的专业积淀与文化底蕴。根深则叶茂,“胸中有书”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基石。

       三是教中有标,即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统领教学,以课标作为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新趋势。去年春天,笔者听了一节成功的跨学科教学课,内容是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词——白居易的《忆江南》。执教教师将音乐课与语文课整合为一体,先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诵读这首词,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再通过音乐学习,让学生学会演唱,领略古词曲的音乐美。诵读有助于演唱,演唱加深了诵读的理解,美育熏陶与语文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共同演奏出美妙和谐的生命乐章。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既遵循语文课标的理念,也符合音乐课教学要求,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学科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必然。

       准确把握和内化学科课程标准,是实施深度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教中有标”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核心。

       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一言以蔽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教研室)

 抵达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 

□ 张玉新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学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界最新研究总结的语文4个核心素养。这4个核心素养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多重交叉关系。如此看来,只有4个核心素养的交集才是真正的“核心”,但教学中不可能精准地达到这个“核心”。这就如同墙上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洞,不可能找到可丁可卯的整块材料严丝合缝地堵上,而是要使用比洞小的材料经过堆砌堵上,或者把比洞大的材料修整得与洞相符后再堵上。

       下面以古代诗歌阅读考核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相 思(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

王  维

红豆生南国,(起)

春来发几枝。(承)

愿君多采撷,(转)

此物最相思。(合)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起)

崔九堂前几度闻。(起)

正是江南好风景,(转)

落花时节又逢君。(合)

       1. 《相思》在结构上起、承、转、合俱全,这是近体诗的“常式”;《江南逢李龟年》则不全(没有“承”),这是“变式”。请你写出一首在结构上与这两首诗都不同的近体诗,以呈现结构的多样性,并如上在括号里标出。

       解析:本题关注的是试题的开放性。目前高考古诗阅读与名句填空是分开设题,名句填空十分死板,不管你能背多少诗句,只要不会这几句,就不能得分。要求写出一首标准较为宽泛的近体诗,只要在结构上异于“起承转合”或“起起转合”,就是合乎要求的。它的开放性是很突出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标准答案”。这道题其实还“追问”了在平时的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教学中,教师是否教授过这方面的知识。就近体诗而言,抓住结构特点就弄清了“骨骼”,弄懂了炼字就弄清了“血肉”,这是近体诗阅读的基本门径。

       2. 这两首诗一首写“相思”,一首写“相逢”,结合诗人生活的年代或际遇,分析表达情感上的差别。

       解析:这两首诗都与一个人有关,都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作,但情感是不同的,这源自写作时的具体情境。据考查,《红豆》应该写于安史之乱前,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则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环境不同,诗人的经历也不同,自然在情感上也是有差别的。因此,知晓诗人的处境是走进诗作的前提。

       3. 宋人所编《万首唐人绝句》所载,“愿君多采撷”句“多”字作“休”。你认为“多”字好还是“休”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类似这样关乎“炼字”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

       解析:只有比较才能鉴别优劣,一个版本的流传自有其审美价值,经过比较“多”与“休”的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解决一个文坛“公案”,是有趣的、好玩的。后半部分也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标准相对宽泛的“炼字”。列举“炼字”的例子,可以充分显示学生的积累情况,这一点是现行高考古诗文阅读的短板。

       4. 假如你要在班级晨读时向同学们讲解这3首诗(包括学生自选的一首),你打算如何查找资料,查阅哪些资料?请一一列举,并写出讲解的提纲。

       解析:本题首先关注的是试题的“情境性”,这也是目前高考欠缺的地方。一方面类似的晨读活动在教学中是真实存在的,另一方面会倒逼教师开展类似的活动。查找材料、列举文献,指向学生平时是否有读整本书的经验,是否善于搜集和整合信息。写讲解提纲难道不是写作文吗?它的内容已经有了规定性和选择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能与平时的学习生活相关联而不是相割裂。

       我认为,这4个题目在开放性、情境性、选择性与趣味性上有鲜明特色,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检测有一定作用。但更为关键的是,在教学中要努力把试题问题化,而不是把问题试题化。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教育学院)

倾听大自然诗意的声音 

□ 安晓莉 

       教《琵琶行》这篇课文时,导学案上拓展练习设计的是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这首诗。批改时我发现学生做得并不好,不少学生完全把这首诗的情感理解错了。比如:“为我一挥手”的“一挥手”表现出了什么情感特点?有的说“轻盈”,有的说“蔑视”。更令人费解的是“如听万壑松”,有人说描绘了琴声的悲壮……

       对这样浅显明白的诗句,学生为什么会不理解或理解错误呢?

      课堂上,我问学生,诗中写蜀僧为“我”这个听众有力的挥手弹琴,如同听见什么声音?他们齐答:“万壑松”。我又问:“万壑松”是什么意思呢?许多学生一脸茫然,有几个学生说是山谷里的松林。我反问道,不能是“像听见松林”吧?只能是像听见风吹过松林的声音。大家恍然大悟说,是。我又问,你们知道风吹过松林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吗?常用哪个词来形容呢?他们都沉默了。

       我忽然感到,现在的学生距离大自然是多么遥远啊。我接着说,你们知道“松涛”这个词吗?听到过松涛声吗?他们又茫然地摇摇头。我尽力解释,在山上,风吹过大片松树林的声音就像大海的浪涛声,所以叫“松涛”。这里说“如听万壑松”,就是如同听到千山万壑松涛阵阵,说明琴曲雄浑宏大。说到这,学生都点了点头,但我感觉他们并不一定真懂,可是我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了。我觉得,任何解释都不足以替代耳朵听到阵阵松涛的亲身体验。而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村庄后面的山坡上听过风吹过松林的声音。我对这句诗的理解和感受高于或多于面前的学生,与这种切身的体验有很大关系。

       原因很清楚了,学生对这首诗之所以产生误解,一是缺乏对古诗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意识,这要靠多读书多积累,没有捷径。二是缺乏现实的体验。这一点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进而又想到,为什么学生感到古诗词难以理解甚至枯燥乏味,为什么历次考试必出的古诗词鉴赏题失分率很高,乃至为什么古诗鉴赏成了语文高考中一个久攻不下的难点?现实体验的匮乏,对大自然的陌生,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古诗词中的“天籁之音”,在学生那里往往成了读不懂的“天书”。

       古人和大自然是很亲密的,风花雪月,虫鱼鸟兽,无不进入他们的视听。四时感应,物我合一,诉诸于笔端,牵动他们的思绪和情感。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学生口头上滚瓜烂熟的诗句,他们看到过其中的景象吗?听到过其中的声音吗?真的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吗?

       古人与大自然的亲密程度是今人无法相比的,尤其是整天生活在三点一线的校园中的学生。且不说为了金榜题名而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中生,就是初中生和小学生,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又有多少呢?周末和节假日或埋头于作业堆中,或奔忙于各类辅导班。即使有点空闲,家长和学校也因安全这个很现实的因素拒绝孩子们出游。

       这些问题也许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但我想说,作为教师,我们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重要性;作为学生,要有对大自然的基本审美意识和体验。从课内到课外,联系身边熟悉的自然环境资源,尽可能多去观察、描绘自然事物和现象。即使没有太多走进自然的机会,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感受自然的心灵,一份贴近自然的情怀。这样,我们就会聆听到大自然美妙的“涛声”,就会感受到许多诗意的声音。我想,这就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一种方式吧。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南召现代中学)

利用学习单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 俞 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小学五年级《七律·长征》一文时,我尝试设计了如下学习单,第1-3题在课前完成,课中反馈,第4题在课中完成。

       《七律·长征》学习单

       1. 全诗共___行,每行___字,其中诗句_______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2. 摘录你认为难读的二字词语,多读几次。

       3. 这首诗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仿照对第一幅画面的概括方法,简洁地概括出另外四幅画面。

       腾越五岭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4.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它写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认为,语文素养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能力。课堂中,学生发表观点积极踊跃,无论是个别发言还是小组交流,从说难读字词的注意点,到自己对“诗眼”(首联)的理解,再到说明自己对“征难图”取名的理由,许多孩子的表述颇具条理,还不乏对同学发言进行修正和补充。在传统课堂中,课堂对话常常由教师和几个思考速度快的学生“霸占”,甚至许多时候教师唱“独角戏”,大多数孩子只能充当看客,个别学生甚至会游离于课堂之外。而在利用学习单的学习中,学生课前和课上都有所思考,从而保证小组讨论时有话讲,单独发言时有话讲,课堂实现了由“教师宣讲”到“师生对话”再到“生生对话”的转变。

       思维能力。在学生看来,学习单中最简单的任务是第二题,其实却不尽然。在课前填写时,有几个孩子填入了“五岭逶迤”这样的四字词。诗歌教学中,学会断句是正确朗读的前提,要求摘录“二字词语”有我特殊的用意——自主学会断句。找出难读词前,必须判断哪两个连续的字是一个词语,有些词还必须借助工具书才能理解意思。所以这一“简单”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有细致的审题能力,更是对其独立探索能力的考查。

       同样,第三题也是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验。

       “腾越五岭”这个样例的结构是动词+地名,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先找准地名,再配以相应动词。从学生的修改过程可以看到他们的思维历程,比如有学生经历了“大渡桥横”—“走过大渡河”—“跨过大渡河”—“险跨大渡河”这样四重变化。从第一次填写后发现审题失误并进行修正,到“走过”“跨过”“险跨”几次变化,可以看出该生对诗句的理解在层层递进。

       审美情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感受其独特的韵律美和意韵美是诗歌学习的重要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认识、感悟、诵读等多种方式体会文字的魅力。不仅如此,在学习单中可以看出,我尽量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第三题中,有学生将“翻过乌蒙”改成“越过乌蒙”,“横渡金沙”改作“巧渡金沙”,许多学生的学习单中有这样的“一字之改”。在品读“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更有学生进行了“抢渡大渡河”“强渡大渡河”“险渡大渡河”“血渡大渡河”这样的修改,对一个字进行反复斟酌,不仅反映了学生不断丰满的阅读体验,更是对汉字的一次审美实践。

       课堂最后的环节是学习单最后一项,选择一个画面写下来。学生的笔下不乏“登上高耸入云的乌蒙,回望蜿蜒曲折的来路”“天空,硝烟弥漫;铁索,血迹斑斓”这样对称、工整的语言。要写出颇具韵律和意蕴的文字,除了平常的语言积累外,也得益于课堂的感知与诵读,而学习单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地  素养  素养词条  落地  落地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核心  核心词条  
教师

 个人礼仪

课  题第二章:个人礼仪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星期课时1: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个人礼仪体现在哪些方面。过程与方法:...(展开)

教师

 6年家乡-13

家  乡  教  案第  周第 课时课 题13.松原市课 时1:年 级6:教学目标1.了解松原市的地形地貌。2.了解松原...(展开)

教师

 用爱发掘学生的潜能

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对学生要多给予肯定确立自信心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我们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