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第一中学 吴翠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兴趣,它是促进学习者走向成功的动力。而兴趣是构成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和“黏合剂”。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职欲望,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力求理解、力求掌握的心理倾向,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而学得更加主动积极,也会更有成效。特别是像我校这样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且大部分较为薄弱,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面对这类学生,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更为重要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如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说”中激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成功,不在于自己的激情表现,而在于学生的收获与表达。课堂,应该如渡船一样启人逾越沟壑水流。

触动学生“说”的欲望,给学生多“说”的机会,引导学生会“说”。让他们明白只有预习充分,才能展示精彩,才能赢得掌声,所以在课下就会多下功夫来彰显自己,学生竞争意识提高了,语文能力自然水涨船高。如在教《死海不死》时,我开始提就出一个问题:“死海,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倒霉的名字?”这风趣幽默的语言无疑引发了学生浓烈的兴趣,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我进而引导他们思考“死海形成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躺在死海上读书真的不是梦?”“死海真的要死了吗?”几个问题。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不同的答案如海啸般袭来,死海的过去、现在、未来,在同学们的敢说、乐说中探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学也是如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往往能产生一种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读”中激趣

朗读作为义务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朗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我在语文教学中让朗读贯穿整个过程,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创设如男女生比读、小老师领读、同桌读、自由读、配乐读等多种语言环境,以各种朗读形式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比如教授高尔基《海燕》这首散文诗时,我安排两个步骤去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步,品味海燕的形象。请三个同学来朗读,每个学生读其中一部分,而且只要求朗读描写海燕的句子,其他同学要对这三个同学的朗读进行评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评议他们朗读的优缺点。通过大家的讨论,总结出如下要点: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基调是先缓慢后加快,先低抑后昂扬。为了表现海燕低飞高翔的雄姿及其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要重读“碰”、“箭”、“直冲”,读时的基调是高昂的。但读“乌云听出了欢乐”,乌云感到了革命者有力量,这就预示着它的末日就要来临,用低抑的调子读,才能突出乌云的恐惧,否则就会把意思弄反了。我让这三位同学再读一遍,他们这一次读得很投入,对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也比较恰当,说明他们对海燕的形象已有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步,从对比朗读中体会感情。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各小组:一小组读描写海燕的句子,一小组读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句子。读前我提出一些要求,并且提出两个组进行比赛。文本用群鸟和海燕作对比,以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因而读到群鸟丑态的几个小节,要注意区分度。读“这些海鸭啊”,应以嘲弄的口吻,以强调对这一群海鸭的讽刺。读“轰隆隆的雷声”时,应瓮声瓮气地读,以示雷声的沉闷。为了强调企鹅的“胆怯”,要重读“躲藏”,要轻微读“悬崖底下”,并要把“底下”顿挫开,以示“躲藏”的处所。前面的内容刻划群鸟的卑鄙怯懦,丑态百出,正是为了对比衬托出海燕的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在朗读和评议中,海鸥、海鸭、企鹅跟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的不同表现历历在目,加深学生对课文感情的体会和内涵的理解。读思相伴,思维相激和谐,教学自然畅达,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学的高妙境界。

三、“写”中激趣

“写”是检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一环,学生学过的知识是否已经掌握,是否会运用,可以从作文水平中反映出来。三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谈、怕作文、厌作文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些也是影响作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利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喜欢上写作文,变“要他写”为“他要写”。“写”中激趣有很多形式。

㈠先观察后写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有一次习作之前,我把一盆长满花蕾的菊花放在讲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思考: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观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你认为写好菊花的关键是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手法?当你看到菊花,你会想起哪些写菊花的名句?菊开在百卉凋零的深秋,你会联想到哪种精神和品格?当孩子们弄清了写作角度,明确了写作内容,理清了写作思路,确定了写作顺序及表达方法,也就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写作的兴趣自然激发了。

学生在观察中,教师适时对观察的角度、顺序、重点、特征、内在联系以及发展变化等要领进行点拨,以后再靠近花木瓜果,会自然而然地去体味风土人情,发现各种事物的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个“充实的路”,就是生活的积累。有了生活的积淀,才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文文字。

㈡先说后写

写作肯定是不容易的,但“说”就随性多了。一提到精彩的电视剧或影视明星的八卦,孩子们便会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即使是平时最不爱讲话的,也会说上一二。这令笔者不由深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写出之前,从口头上把思维组织成通顺连贯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说” 是“写”的先导和基础,与其跟他们高谈阔论,讲解如何写作的大道理,倒不如换一下思维方式,让他们先说后写。

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糗事,讲讲身边的趣事,分享好书中的故事。他们讲故事时那神气活现的样子,常常逗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其他的学生也想一吐为快,想把自己印象深的趣事说出来。因为经常让他们讲,他们便留心起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来,一来二去他们还讲出了自己对人对事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写出来。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是灵魂的写照。只有学生的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学生作文写作时才会真正做到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新表达。有了自己的主张,真实的情感也就显露无疑。

㈢先品读后写

苏轼以水喻文,《文说》这样评论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这段话,可与他《江行唱和集序》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文”是“充满勃郁”于内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而出”。阅读是写作的扶手。学生阅读时要抓住美文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是每一个标点,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学生不知不觉地会用上一些读过的好词、好句。思维如水,教师的引导,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能让写作如水泻地,随物赋形。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会渐渐根植在学生脑中。以阅读促写作,提高了写作能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自然之美,语文教学的高妙之道。

课堂,是张扬自我、培育性灵的过程。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然会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庄子·养生主》里文惠君说:“嘻,善哉!技盍至此乎?”自己的教学追求,也是一个由“技”向“道”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章:

①雷声《由技向道,教无止境》

②网文《激情写作中的个性发挥》

③网文《让“范文引路”更有范》

④网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角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词条  激发  激发词条  兴趣  兴趣词条  提高  提高词条  质量  质量词条  
教师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现象对小学生来说实际上并不陌生,特别是对女同学简直是太熟悉了,所以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前概念”认识。例如物体和像大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