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让安全管理成为习惯

如何让安全管理成为习惯

导语:如何让安全管理成为习惯呢?安全工作是一项“全天候”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在工作中有无监督一个样,事前、事中、事后一个样,所以一定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只有制定出一套严格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保证员工按照规范程序操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

如何让安全管理成为习惯

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

2、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3、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普及安全知识。

4、杜绝违规违章操作。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5、坚决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意识,要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6、加强监督检查,查漏补缺,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7、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安全演练,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8、从我做起,齐抓共管。

如何让安全管理成为习惯

(1)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表现为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对若干名10岁左右的男孩所做的试验表明:在专制型群体中,成员的攻击性言行,引人注目的出风头行为,使用“我”而不用“我们”的频率,推卸责任、做给领导看的行为,对群体活动缺乏满足感等方面,都显得很突出;在民主型群体中的表现则相反,而且同一个成员一旦从专制型群体调入民主型群体,其行为就立即起变化。

(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研究人员发现,在欧洲战场上被德国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高;而在朝鲜战场被中国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低。心理学家薛恩(E.Schein)于1956年对此进行研究,认为这种行为反差是由群体组织形式造成的。在中国战俘营中,看守人员与战俘的伙食、医疗条件平等,战俘经常调动而组成新的战俘群,有意识地让被俘士兵管理被俘军官,战俘被提审后不再回原来的战俘群;在纳粹德国的战俘营中,组织管理方法与中国的恰好相反,因此导致了战俘行为的不同,这一现象在管理领域也有借鉴意义。

(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威尔逊等人将36名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试验,甲组成员都是以安全需要为优势需要,而自尊需要较低的学生;乙组则是注重自尊需要,而安全需要较低的人,结果表明,甲组在平等型群体中的生产率低,而在层次型群体中的生产率高;乙组的生产率的高低则正好相反。可见,成员行为取决于个人需要类型和群体领导方式如何搭配。

(4)群体公约动力。

卢因40年代曾就公约改变人们行为态度的有效性做过一系列的试验,如怎样改变美国家庭主妇不喜欢用动物内脏做菜的习惯。试验结果表明,群体的公约规则,比一般性的宣传说服,更能改变群体成员的行为。

(5)群体多数动力。

社会心理学家阿奇(S.E.Asch)于50年代通过多次试验证明:对于用来做实验的问题,如群体中只有一个成员故意给出错误答案,就会产生群体压力,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次数达13.6%;若由3个成员故意答错,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比率就上升为31.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让安全管理成为习惯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词条  习惯  习惯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综合管理

 农贸批发市场的管理制度

关于农贸批发市场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农贸市场繁荣发展,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经营环境,更好地保护商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小编为你整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