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导语: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 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在无意中提问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看到某位同学在开小差,就直接点名:“某某,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由于开小差,那位同学肯定没有听课,回答不出来,教师自认为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实际上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容易使他对课堂恐惧,对教师反感,进而影响到他对数学的热情。如果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换一种方式,在不经意间进行提问,就会减小提问学生的压力,教师不经意提问学生不经意回答,也能达到提问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随口问大家: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除以2呢?如果不除以2会是什么样子啊?学生们就会去思考,进而就会有学生回答,不除以2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者是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其实,每个三角形都可以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一样的三角形,将2个三角形合并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然后告诉学生:其实三角形就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除以2。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关键处引问

在我看来,数学教学的过程,不是―个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传送者”。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得出来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才印象深刻,才容易掌握,如果仅仅是教师传输与灌输,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对于他们以后的创新才能、智力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提问的时候也是引导提问。在学习二位数乘法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技巧,比如,十几乘以十几的乘法,我就会将结果写出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怎么能够简便、快速地运算,如15×16=240,16×17=272,17×18=306,我提问学生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就会有学生发现;结果的最后一位和2个乘数最后一位的积的最后一位是一样的,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我就进一步引导,直到学生发现:十几乘上十几,你只要把前面的乘数加上后面乘数的个位作为百位和十位,他们的个位数相乘作为对应的个位十位,然后相加就可以了。

三、在教学中探问

探问就是试探性地提问,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问题达到提问的目的。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学校的花园长6米,为了提高校园的绿化度,又加长了3米,加长之后花园的面积比原来大了18平方米,求原来花园的面积是多大?这个题目不是简答的面积计算题目,而是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求所需条件,进而才能得出结果的"实用性应用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提问,而是一步步地探问:根据已知条件能够直接算出面积吗?算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怎么求?引导学生求出原来花园的宽,加长3米面积增大18平方米,说明宽是6米,算出了宽,也有了花园的长,就可以得出花园原来的面积了。

四、在尝试后导问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是需要学生尝试的过程,一些知识应该先让学生思考、实践,解决不了再由教师进行引导。比如,在“植树”问题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了迎接植树节,要将操场周围都种上树,已知操场较长的边上要种15棵,较短的边上要种10棵,问最少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刚看到这样的问题时,算出四边的和,(15+10)×2=50(棵),看似正确,其实不然。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操场的模型,再将50棵树“种进去”,看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最少的,为什么不正确呢?经过学生的思考后,再导出题目的实际意义:“植树问题”其实是一个需要特殊对待的问题,由于操场有4个角,每个角上的树既可以属于较长的边,也可以属于较短的边,其实是被重复计算的,如果要正确计算,就要减去4。通过这样的导问,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整体性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四、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五、课堂提问的巧妙性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一位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提问  提问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  策略  策略词条  有效  有效词条  数学  数学词条  
家长加油站

 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导语: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呢?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和决策过程,在现代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媒体已不仅仅是作为教学的辅导性工具,而是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