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如何教孩子学会尊重

如何教孩子学会尊重

开朗、自信和强势的性格对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自立自强有好处,但有关专家指出,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才是今后真正得以立足的关键。如果你的孩子不会尊重他人,父母应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了问题。

【案例】

不久前,妈妈带隆隆去参加一个聚会,整个下午,这个5岁的孩子让妈妈劳神费力。当妈妈和朋友们聊天时,隆隆不断嚷着要喝苹果汁,妈妈让他稍等一会儿,但隆隆一分钟也不能等待,马上大喊大叫起来。妈妈轻声制止他的无理乱叫,他却叫喊着要妈妈“闭嘴”。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妈妈深感吃惊。事实上,平时在家里隆隆也会偶尔对妈妈表现出不尊重,儿子这次在聚会上的表现,让妈妈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隆隆妈妈反思,是不是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才导致儿子如此的无理行为……

【专家分析】

孩子这种不懂得尊重大人的行为,父母应负有很大责任。不少父母对自己应具有的父母权威态度模棱两可,同时又急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独立思考问题而不盲从的孩子。他们片面地认为,在家里对孩子限制太多,会让孩子今后难以适应社会。于是,在生活中向孩子过多地渲染父母孩子间的朋友关系,并在孩子面前随意抱怨幼儿园老师以及其他一些孩子的长辈,而这些言行其实是在向孩子发出信号:“不尊重权威是可以的”,以至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几乎没有了“尊重”这个条目。

要改变这种情况,建议父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建议1: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

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孩子的长辈而不是朋友。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应简单地发指令给孩子。例如对3岁的孩子说:“把玩具放到一边去,现在该吃饭了。”不需要罗列各种理由,也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

如果孩子不愿意服从指示,父母应坚持自己的立场,因为多数孩子一旦发现争吵没有作用,他们就会自我约束了。

建议2:要让孩子清楚在家里谁说了算

有时,一句“照我说的去做”显得简单而又生硬,虽然这是父母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不妨采用一些既能明确表达出父母的威严,又对孩子尊重和爱的话语,例如“如果我让你不穿外套出门的话,我就没有尽到做妈妈的职责。”

在生活中应不断用明确的语言进行强化,父母在某些方面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在家里应是父母说了算。建议3:让孩子学会用尊重的语气说话

有的父母认为,自我表达意识强是一种健康行为,便允许孩子用大哭大闹的手段来发泄情绪。其实,多数孩子在顶撞了父母后会感到愧疚甚至害怕,如果父母孩子的无理行为无动于衷,渐渐地孩子就不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同时要明确地向孩子表达“应尊重他人”的想法,要跟孩子说:“我不喜欢你用语言去伤害别人”或“应为你说过的伤人的话道歉”等。建议4:给孩子示范尊重人的方式

父母应让孩子懂得,表现出感激之情是显示对他人尊重的一种方式。例如当着孩子的面,称赞他的班主任老师主题班会组织得很好;还可以联合其他父母一起为生病的老师制作问候卡,并让孩子签上名。这些小小的表示和认可,向孩子传达的是:孩子心中的权威人物都在为了孩子努力工作,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建议5:让孩子尝到不尊重人的后果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出现不尊重人的举动时应及时适当惩罚,或制止他正在进行中的游戏,或把已经放在购物车内的糖果退回货架。如果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也应让他稍后体会到不尊重人的后果,例如:“你今天说了不尊重人的话,今晚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父母在行使惩戒职能时一定要做到言出有信。

什么决定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根据大量的实例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孩子大部分的安全感是来自母亲的,而孩子大部分的价值感是来自父亲的。经过研究发现,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心理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孩子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父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都说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行为等都时刻的影响着孩子。而父亲与母亲在孩子人生中同样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孩子的性格以及人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影响。那么,父母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儿子。

对于孩子来说,母亲就像孩子生活上一个坚实后盾,妈妈对孩子的爱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其实,我们都会有一种感觉,不管学习或者工作、生活多累,亦或者自己遇到一些害怕的事物,在母亲的面前,在母亲的怀里,我们永远都感觉到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这就是母亲给予的安全感。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 个小家伙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看,这就是父亲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他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心理解读:

我们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的爱,但是父爱与母爱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是非常细腻、温柔,在母爱中,孩子能够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而父爱是博大、粗犷的,在父爱中,男孩往往会在父亲的身上感觉到价值观,能找到方向感。

家庭沉默症应该怎么破?

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青春期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孩子们正处于成长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指引,而不是替他们做主。家长应当允许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思考、锻炼,接受考验,克服挫折,迎接挑战,体验成长。关键的时候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地野蛮强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孩子是越来越关注了,父母缺乏沟通技巧,父母都不知道该怎样和他们沟通交流,现在的普遍现象就是和孩子难以沟通。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们不愿意和自己分享他们的生活而感到非常的沮丧。不管你的孩子是幼儿,还是青少年,有些时候想要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父母在面对不愿意和自己交流的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孩子:要正确对待父母的“干涉”。面对冲突,最好的方法是敞开心扉,经常将你的情况主动告诉父母,和父母交流自己的看法、做法。让他们了解你、关心你,明确地要求他们对你的尊重。或者换一种方式交流:写一封信,选择能反映你心声的书籍、电影、漫画等。总之你要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才能更加信任你尊重你。面对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解决——交流,而不是逃避——沉默。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就不要再把他们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整天就知道让他们学习,家长应该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对孩子来说,家长都是过来人,很多孩子经历过的事家长都经历过,但家长经历过的事孩子们却没有经历过,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在情感上走近成年人,家长在情感上要率先走近孩子

父母慈爱、儿女孝顺,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样本,这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是很多人都向往、追求的。但这无不考量着做父母的功力,父母在辛勤工作和满心倾家的基础上,多研究如何做父母,如何做成功的自己显得更重要了。一旦出现孩子父母保持沉默,无法沟通的时候,建议带孩子去寻找心理咨询师做一次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加以解决,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家的温暖,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

14岁少年砍死亲生妹妹 要二胎不能忽视老大的心理

最近一则14岁少年砍死亲生妹妹的案件引发了人们激烈的讨论。据称,在被审讯的过程中,男孩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丝毫的悔意,更是连连坚定“不后悔”让人不禁寒战。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青少年频频向自己的家人举刀?

14岁少年砍死亲生妹妹 要二胎不能忽视老大的心理

近日,西安一名14岁哥哥亲手砍死1岁半的妹妹,此消息一出引发社会震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男孩下如此毒手?然而,据男孩奶奶口中得知原来只是因为妒忌妹妹因爸爸妈妈对年幼的妹妹过多关爱而导致惨剧发生。

男孩砍死亲生妹妹表示不后悔,为何青少年如此暴力。8月10日,西安阎良区谭家村一名14岁少年将自己年仅1岁半的妹妹用菜刀残忍砍死,事件原因是少年不满父母对妹妹关爱。随后网友调侃:感谢哥哥的不杀之恩。

从吴老太太叙述中,老太太的孙子涛涛,也就是小女孩的亲生哥哥,对她下了手。涛涛寻找了几个借口,将奶奶从家里支了出去。推开门后,看到小孙女躺在血泊里,小男孩说“就是我杀的!”

男孩砍死亲生妹妹,实在无法相信,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居然会如此疯狂,近年来,少年举刀砍向自己亲人的惨案越来越频繁,然而有专家就表示:其实少年心里扭曲很多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所以请家长们还是多点关心注意孩子

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受其生活环境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人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些少年,或受复杂的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或生活在缺少温情的家庭小环境中,同时社会和家庭疏于教育或教育不力,造成其法制观念淡薄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心里便可能埋下为恶的祸根,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14岁男孩砍死亲妹妹——心理专家分析:要二胎不能忽视老大的心理

西安心理学会会长尚华教授分析说,在涛涛的内心,家庭全部的爱之前是给了他一个人的,但随着妹妹的出生,部分爱被分享了,他的心理出现了波动,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反应。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给其进行解释,告诉他们,家庭对每个孩子的爱是一样的,要让孩子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尚华教授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缺乏对孩子进行珍爱生命方面的教育,大家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注人格的培养,这就导致孩子人格的缺陷。也许,补课只是一个导火索,他的心理,更多的是一种不平衡,他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从而缓解最近的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把父母给予妹妹正常的爱进行放大,从而产生了犯罪心理。

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胡宝华说,14岁这个年龄刚好是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青春期,这个时期,他们身心发展极不平衡,身体发育得很好,但是心理年龄没有跟上,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很脆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下。有了弟弟妹妹之后,他会感觉受到了冷落和忽视,就出现了不理智的反抗。

胡宝华认为,现在二胎政策比之前放开了,很多家庭却疏忽了对老大心理的正确引导。胡宝华说:“家长在要二胎之前,应该征求老大的意见,告诉他弟弟或妹妹的到来,是一种陪伴,让老大也一起进行期盼,一起呵护弟弟妹妹的成长。”

90后的你厌烦你的父母吗?

然而,对于父母如暴雨般倾注的情感与关爱,振翅高飞的孩子并不欢迎。

“刚开始,女儿下了课就回到出租房,可没过几天她就急着轰我走,也不回来住了,最多吃个晚饭,再后来,连晚饭都不回来吃了。”李先生说。

其实,也不能责怪思锐,父母给她的,恰恰是她最不想要的。

“我跟我妈妈关系最不好的时期就是大一、大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大三女生小彭对记者说。

这个来自西北的姑娘看起来柔柔弱弱,但是骨子里却很倔强。

刚上大学,小彭急着投入美好的大学生活,忙得不可开交,而妈妈却每天都要和她通电话,有时还要视频,小彭很不耐烦,“那些话、那些事每天都在反反复复说。”母女俩更大的矛盾来自对未来的规划,妈妈希望小彭尽可能安稳地过一生,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家庭;而小彭则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加波澜壮阔、更加惊险刺激。

那两年,母女二人在电话里不是大声激辩就是吵架拌嘴,有时候连最简单的报平安都能演变成暴风骤雨般的争吵。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孩子存在着两个青春期。一个是十三四岁时随着生理变化而来的青春期,但由于高考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孩子的青春期被海量的习题、无休无止的考试及考上大学的强烈愿望所占据,使得青春期本该有的叛逆被冲淡了。

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孩子紧绷了几年的弦松了下来,青春期没有来得及释放的荷尔蒙好像攒到这时候释放了。

“我就是想独立,就是不希望他们插手我的生活。”在西安上大学的可蓉正在北京实习。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房子,住得“惨兮兮”的,“父母有很好的朋友在北京,只要我张口他们肯定能帮我解决房子的问题,可我真的不愿意,哪怕住得再惨也没关系”。

过了青春期的孩子们进入了后青春期。他们执拗地想甩开父母。突然“空巢”的父母并不理解孩子,还在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孩子

尖锐的矛盾就这样形成了

“我现在特别不愿意想起他们,只要一想起来就气得跺脚。”这是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胡佳佳这两个月来的心态。本来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现在近乎成了仇人。

胡佳佳是山东青岛人,考到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一家人都很高兴。胡佳佳本不希望父母把自己送到学校,可父母说是想借机到上海旅游。

报到完毕,安顿了胡佳佳,父母在上海又停留了一周时间。貌似一切正常。

没想到父母走后第二天,辅导员就把胡佳佳单独叫到了一边,让胡佳佳震惊的是,辅导员递给她一个“大红包”,说是胡佳佳的父母在离开之前给他的一点儿“意思”,让他对胡佳佳多多关照。

“我现在只要想起自己从老师手里接过红包的那个瞬间,就觉得浑身难受,觉得自己的自信心完全崩溃了,完全无法克服自卑的感受,觉得自己的整个大学都被父母毁了。”胡佳佳说。

那一天,胡佳佳跟父母在电话里大吵一架,让他们以后不要再管自己的事,不要“再害自己”。

父母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们顺利离开

不过,随着孩子的成长成熟以及父母逐渐适应了“空巢”的家庭教育生活,曾经尖锐激烈的亲子矛盾也能缓和。

“我现在突然能理解他们一些了。”南开大学的大三学生易辰说。

易辰所学专业是德语,他的职业理想是做个“同传”(即同声传译),但是父母却想让他考公务员,并在大一的时候要求他辅修财经和管理类专业。

对于父母的这种指手画脚易辰非常反感。为了不受父母摆布,辅修的专业只学了一个学期就停止了,之后易辰又远走德国海德堡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交换生。

易辰的转变是从做交换生开始的。

大概是离熟悉的环境太远,在自己尝过了生活的艰难之后,他有了职场心理,易辰变得冷静了。他突然理解了父母为他职场规划,“我知道父母指出的那条路一眼就能看到头,却是最安稳的一条路。”易辰说。

“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也明白了那时候跟父母非要拧着干也是一种较劲儿。”来自山东的大三学生张昕说,刚上大学的时候不仅不愿意听父母的,也不愿意回家,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和父母说,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完全摆脱了父母的照顾,才能说明自己独立了。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从‘依恋’到‘责任’,而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却是从‘责任’到‘依恋’。”张昕说,分水岭基本上就在18岁,所以,那时候孩子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非常明显。

林女士在孩子上大学一年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找到了新的寄托,她反思说,我们这代父母太想给孩子理想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的类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迷失了,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父母的过度关注反而让长大的孩子感觉到被束缚、不自由,一心想挣脱亲情的枷锁。

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让林女士感触颇深:“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林女士说:“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们顺利离开,父母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离开’的绊脚石。”

如何和孩子谈“性”

“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相信这个问题大家都不陌生,要是在以前,我们可能会像父母糊弄我们一样,告诉孩子,从路边捡来的、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买东西送的……

可是现在的小孩子都非常聪明,再加上网络这么发达,各种关于“性”的资讯层出不穷,这些古老的回答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了。那么,爸妈们该怎么办呢?

不要糊弄孩子

如果你告诉孩子一些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比如,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之类的话,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会发现你没有认真对待他的问题,为了寻找答案,他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孩子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爸妈只需一一为他们解释清楚就行。即使碰到一些我们也一知半解的问题,不要急着回答,可以跟孩子一起查查词典或相关书籍,这样不但可以解除孩子的困惑,还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增加父母孩子之间的感情。

告诉孩子男女有别

最简单的办法:我们可以在帮孩子洗澡的时候,直接告诉他们:这是你的鼻子,这是你的下巴,这是你的肚脐……然后自然而然地告诉他们什么是生殖器官。如果是女孩子,还要告诉她们,内衣遮住的地方除了自己的妈妈,是不能让其他任何人碰的。如果有人这么做了,一定要回家告诉妈妈。同理,也要告诉男孩子,不能随便掀女生的裙子,更不能随便碰女孩子的身体,这是不礼貌,也是违法的。

谈“性”要找准时机

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楼下的小妹妹去上厕所自己不能跟着去时,你就可以顺势告诉他,“因为男孩子和女孩子不一样,所以才会有男生用的厕所和女生用的厕所哦,你是男生,就只能去男生的厕所,知道了吗?”其实只要简单的跟孩子解释一下,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如果发现孩子盯着路边广告牌上性感的模特看了又看,也不要着急,问问他们在想什么,然后提醒他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穿,女孩子的话,最好不要穿得太少,以免引来坏人注意。

如果电视上出现一些男女亲热的画面,孩子问个不停或者有异样的时候,不要紧张,只需冷静的告诉孩子,他们是互相喜欢,所以会拥抱、会亲吻,就像爸爸和妈妈一样,但是只有等你长大了才能这样哦,而且必须经过对方(女生)的同意哦!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性”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很多父母把“性”视为禁区,避而远之,或只是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你就明白了”,这些都是不对的。孩子最终都会从其他地方知道,而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得到的是正确的信息。所以,要提前给他们灌输正确的“性”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传达爱、尊重、负责任的理念

性教育不只是为了增加孩子的性知识,更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问到“我是怎么生出来的?”,爸妈除了讲一些生理上的知识外,还可以跟孩子谈论一下什么是“爱”。可以告诉孩子

爸爸很爱妈妈,妈妈也很爱爸爸,所以我们结婚了,然后就有了你。

爸爸妈妈也很爱你,你爱爸爸妈妈吗?

尊重:告诉孩子喜欢是相互的,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喜欢。

责任感:告诉孩子为什么只有等他长大了才能去喜欢别人,因为喜欢一个人是要负责任的,而他还小,还不能单独照顾自己喜欢的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教孩子学会尊重  尊重  尊重词条  学会  学会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