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看不见但又最重要的知识——逻辑思维---- 初中生、高中生学习语文方法之五

                                          一、绪          论

      这是一个对学生很陌生的东西,也是对很多老师而言不甚了了的知识,这就是逻辑知识。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思维。比如我们办一件事,没办明白,于是就老在想:差哪儿哪?差哪儿哪?通过因果关系的推理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思维,就是逻辑过程。思维无所不在,思维又看不见,摸不着,你想什么、怎么想,能看到吗?能摸到吗?逻辑知识又抽象枯燥,又晦涩难懂,老师都不愿意学。但是它最重要。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就是怎么样想的,怎么样想的就需要有工具,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载体,而思维本身是内容,说起来有点晕,但这就是逻辑思维的魅力。我们人类的伟大就在于有语言这个工具,汉语又有“字”这个载体,把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暗示出来了,因此,学习逻辑思维知识还是有门径的。写任何文章,无论是一首小诗还是鸿篇巨制都离不开思维,无论是形象性的记叙文还是抽象性的议论文还是文学作品,都必须用逻辑思维,一言以蔽之,没有逻辑思维就没有文章。这是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章的不二法门。       

                                     二、古 代 诗 歌

那么,逻辑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那?我们还是用感性的东西进行理性的说明。

(一)     以诗为例,举最常见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在不经意中就有几个逻辑层次.

      即:月亮、季节、故乡(亲人)、我(隐性,文中未直接出现)。——这是概念。

      进一步就由概念上升到判断,即:天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月亮仿佛使大地上了一层白霜;银色的白霜告诉我们季节发生了变化—----  一年又过去了;望着月亮我想起家乡,想起亲人。——这是判断。

      因为天上有一轮圆月;因为仿佛一年又过去了;因为我有一年或几年没回家乡了。所以我不免想起家乡,想起亲人了。——这是推理。

    (二)  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的逻辑就复杂了。

    “折戟”可以理解为“历史的遗物”;“前朝”本身就是个”历史概念“,指的就是三国时期;“东风”可以理解为”历史的偶然性“;“锁二乔”可以理解为”孙刘联盟的失败“。还有“我”(作者,认识感知历史的人,隐性)。——以上是概念。

      折断的戟还没有完全的销蚀掉,意味着:过去的历史总会留下遗迹;这断戟原来是三国时期的兵器;东风如果不给周瑜提供方便的话,曹操筑的铜雀台就把二乔所在里边了,意味着没有偶然的机会,孙刘联盟就垮了,就没有什么天下三分了。——这是判断。

      因为一场战争虽然已成历史,但他还会留下遗物;因为看这遗物能推断出是三国时期遗留的;因为一场东风烧了曹操的战船;因为赤壁之战以孙刘联盟取胜而告终。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我是这样认识这段历史的。——这是推理。

                                   三、现代文-------记叙文

      也有概念、判断、推理的存在。举《紫藤萝瀑布》。“藤萝”“瀑布”是概念,组成的标题《紫藤萝瀑布》表面上看是概念但实际是判断,即“紫色的藤萝像瀑布”,如果再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修辞,是比喻,此不说。

     由”藤萝“这个概念衍生出“美”的概念,衍生出“色彩美视觉美”的概念,衍生出“芳香”的概念,衍生出“历史”的概念,“未来”的概念,“生命”“生死谜”“手足情”的概念等等。——这是概念 .

      花朵是美丽的,花朵是芳香的,花朵是容易凋谢的,我想起生死迷和手足情(暗示作者英年早逝的弟弟)。美好的花朵在历史上被人看成腐朽的东西(暗示文革时期,那时花朵被说成是“四旧”),美好的花朵意味着美好的未来,花朵带给我们美好的希望。我们要忘记过去,丢掉悲伤,向往未来。在这美好的春天,我们迎接美好的未来。——这些都是判断。

     因为我看到了美好的紫藤萝,因为她展示着美好的形象和姿态,所以我驻足观看因为紫藤萝散发着芳香,所以我情不自禁的嗅着她的芳香。因为花朵是短暂的,所以我想起生死迷、手足情。因为花朵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所以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因为花朵像船,像帆,向我们这个扬帆远航的时代,所以我向前加快脚步,加入到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这是推理。

                                   四、古  代  散  文

      如果说最著名的形象类的文章以推理为骨架或许莫过于《赤壁赋》了吧。一篇《赤壁赋》的逻辑结构如果读懂了非常简单。

     首先是乐极生悲,“饮酒乐甚”为乐极,“客有吹洞箫者”而生悲,这是铺垫,是由头,因”乐极“所以”生悲“.

      其次是苏子“何为其然也”为“问”及其客答为一组因果,交代了苏子问“然”的理由,即”生悲“之因,形成一个推理关系.

     最后是苏子不认可“客”的理由而以“水”和“月”的讨论作比,展开议论,以之为“因”或论据,以下一段的“客”的反应为“果”为结论,不然他们怎么能“”,怎么能“洗盏更酌”,怎么能“枕藉乎舟中”,又怎能“不知东方之既白”那?这三个分句,就完全概括了《赤壁赋》的逻辑结构。不细分析。

                                   五、现  代  议  论  文

     最后说篇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逻辑结构。分析透彻了,它的结构最简单。很多老师把此文分析的很花哨,比如大讲特讲悼词等等。其实它就是一篇很简单的议论文。结论或称论点或称推理的推论就是:马克思是伟大的科学家和革命家。

      正文分两组大的分论点即论据。

     第一组证明是科学家论据有三:一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二是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三是马克思在在每一个科学领域都有发现,比如数学领域。

     第二组证明马克思是革命家大证据有二:一是从马克思对革命的认识和革命的实践来证明,二是从敌人和无产阶级如何对待马克思的态度来证明。最后的结论就是永垂不朽。构造成一个简单的总分总的结构关系或逻辑关系。

      总之,逻辑思维是内在的,而我们以往学习的东西都是外在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只掌握外在的东西就是表象,就是皮毛,就不够,就需要我们深入地挖掘,从而掌握本质的东西,因此,就要学点逻辑。

                                                          草稿2015盛夏,8月25最后定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初中生  初中生词条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词条  高中生  高中生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不见  不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