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发展教师的教学知识不妨一“主”两“补”

范良火博士曾在《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一书中指出,有关研究表明,教师获取教学知识的途径包括: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50.0%)、同事的日常交流(33.3%)、教科书(19.4%)、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1.1%)、作为学生时的经验(5.6%)、在职培训(5.6%)、阅读专业书刊(5.6%)、职前培训(2.8%)。他认为,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的形式,对芝加哥大都市区25所最好的高中学校进行随机抽样,选取3所学校、77名数学教师,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上说,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

虽然范博士研究的对象不是中国的高中学校,样本只是数学教师,且研究时间在2003年之前,但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

1.教师教学知识的获取,不是主要依靠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这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及专业书刊,对于教师教学知识的获取作用不大;二是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本身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三是专业书刊难以适应教师的需求,尤其在中小学专业书刊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2.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是教师获取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使教师获取教学知识。同时,学校要有组织地开展专业活动,如校内培训、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教师获取教学知识

3.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教师获取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可见,在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其总结经验、自主反思、合作研讨的习惯和能力。此项研究给笔者的启发是,为了使在职教师发展教学知识,我们可以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为主要方式,以“在职培训”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阅读专业书刊”为有效补充,构建在职教师提升教学知识的一“主”两“补”策略框架。  

此框架的“主体”带动“补充”的实现,“补充”反过来促进“主体”的深入,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系统,可能会出现“1+1>2”的状态,有利于形成促进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机制。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分和“补充”部分的专业书刊阅读,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分类旨在突出教师在教学知识发展上的地位。因而,“补充”部分的“校本研修”特指经验总结、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合作交流,专业书刊阅读之外的研修方式和方法。就主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

第一,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教师知识包括原理知识(即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案例知识(即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和策略知识(即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著名学者顾泠沅教授提出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的关系:专家教师与经验教师的显著差异在于策略知识的丰富性,而经验教师与职初教师的明显差异在于案例知识的多寡。教学案例外显了教师工作中的默会认识,成为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

案例知识的积累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比如备课,是基于原有经验基础的一种设计,原有的经验、经历和判断至关重要,教后的反思对于教师再次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也是积累案例知识的重要渠道。可见,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案例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发展教师教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以自我反思为核心,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问题诊断和归因分析,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动与教学活动思索、研究、改进的过程。教师在自我对话和自我诘难中,发展自己的教学知识,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实现由“职初教师”向“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成长。

反思有四种基本方法:一是内省式反思(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二是交流式反思(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三是学习式反思(理论学习、与理论对照);四是研究式反思(教学研究)。教师进行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主要以内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为主,侧重自我独立的专业对话。交流式反思、研究式反思,则侧重合作与支持,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刻总结教学经验,深入反思教学行为。

第二,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方面。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主要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与同伴进行专业的切磋、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在教师的三类知识中,原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职前学习和在职继续教育,掌握学科教学的原理、规则以及一般教学法知识。而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除了通过阅读专业书刊、浏览网页、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获取外,更重要、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则是实践和反思、交流式反思和研究式反思。在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和微格教学训练中总结经验,在教学观摩、问题交流、专家会诊等专业对话中积累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逐步形成策略性知识。

为使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更大的效果,需要学校和有关组织科学安排、统一组织,仅靠教师自发开展是不现实的。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培训机构实施的教师培训,都应为此作出改进。

一、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不要囿于本学科、局限于本校,不仅要发生在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还应由本学科拓展到其他学科乃至向本校之外拓展,有专家介入给予帮助和支持,形成“大校本”环境下的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的系统。这需要学校以及教研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条件支持。

二、教师培训机构要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应对性改进,实现参与式培训,促进参训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对话——互动交流,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教师培训应突出问题的诊断与解决,重视参训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参训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语反思。通过示范观摩、实践训练、微格教学等形式,使参训教师在“做”中“学”,在“动”中“变”,形成同伴互助的意识和习惯,掌握合作交流的技能。如为帮助参训教师掌握积累“案例知识”的方法,可这样开展教师培训:初始案例——学习理论——案例初析——聚焦案例——问题研讨——形成反思案例。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一份教学案例(初始案例),也可以根据他人的教学实录(文本的、视频)形成初始案例,培训之前提交给培训机构(培训者)。

第二步,学习理论分两种方式:一是参训教师自己学习有关培训教材和相关的资料(网络、专业书刊);二是培训者根据参训教师提交的初始案例,发现问题,针对性备课,在培训教学中解答问题、实施指导。

第三步,参训教师学习理论之后,对自己的初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修改、充实案例内容。

第四步,培训者对典型案例进行评析,与参训教师对话,发起参训教师之间的对话。

第四步,分组进行教学问题研讨,引导参训教师深入研究、深度对话。

第五步,参训教师形成反思案例,包括教学案例和自我反思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妨  不妨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知识  知识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