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人工智能进课堂亟需法律规范

据媒体报道,孝顺镇中心小学通过为学生戴上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监测学生的上课专注度:“头环”会给学生的注意力打分,监测其上课时是否走神;数据会实时上传至老师手机,再由老师将得分发给家长。对于浙江金华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部分学生佩戴号称可以监控“上课是否走神”的高科技“头环”引发争议一事,金东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10月31日下午回应称,学生是无偿、自愿使用“头环”的,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家长也对此表示认可。目前,为平息质疑,当地已决定暂时停用相关设备。

近年来,人工智能进课堂似乎成了教育界的时尚。从贵州10多所中小学学生穿上能精准、及时记录出勤和活动的“智能校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学生课堂行为实时分析,再到中国药科大学试水“教室人脸识别”,虽然争议一直不断,但仍有学校跟进试水。

一名戴头环的六年级学生说,如果父母看到低评分,他会感到有压力。而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此则持支持、欢迎态度。特别是家长,恨不得有个遥控器,走神?按!嬉笑打闹?按!做作业慢?按!按!按!

人工智能进课堂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监视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反而容易使其分散注意力。在监控环境下,所有的小动作都将被记录,学生时代的很多乐趣也将不复存在。比起提高学习成绩,家长和学校需要优先考虑的,应该是给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人工智能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本末倒置,学校应回归教育本身,多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即考虑如何通过改进课程吸引学生听讲,、提高学生成绩。

早在2017年7月,国务院就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等。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进课堂,是让学生做人工智能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监控学生学习,更像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技术堆积,不仅没有实现教学创新,还会强化传统教育的弊端,把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

技术本身没有对错之分,让我们感到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而是其被过度、不当地应用。人工智能,合理使用可以带来快捷和方便,过度使用则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在资本力量的推波助澜下,人工智能进校园,哪些有助于教育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哪些纯粹是为了蹭热度、追概念,甚至是拿学生做实验、做广告,必须弄个明明白白。

这就急需相应的法律规范,确保技术不被滥用,限制技术的负面影响,真正发挥其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进校园之前,需要由教育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进行评估与鉴定,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论证,对这一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处的位置有明晰的分辨与判断,并制定一套明确的程序与规范,切实做到技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育人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工智能进课堂亟需法律规范  亟需  亟需词条  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词条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