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谨防集体备课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

集体备课是传统的教学准备方式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同科组的教师研究学情、教材和教法。长期以来,集体备课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既调动了科组教师的积极性,也汇聚和浓缩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说,集体备课是常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基层对工作留痕的片面追求,不少学校要求每周必须开展集体备课,同时还要拍摄短视频上传到学校的教学工作群。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要应付检查只需完成学校的指定动作,剩余的集体备课时间,各科组教师仍埋头于批改各自任教班级的作业,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学研究仍然是停留在汇报材料上的冠冕堂皇的说辞。

针对集体备课逐渐形式主义化的倾向,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冷静思考,起码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集体备课是否有每周必备的必要性;二是过度留痕的工作方式对教学有何益。

既然是集体备课,就必须对科组内教师的课程统一安排,以便留出足够的时间。但是,由于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临时调课的安排也有不少,如此一来,每周的集体备课变成了“尚方宝剑”,只要一说集体备课,就可以拒绝其他临时的、突发的课程安排。另外,每个学科有各自的教学节奏和周期,每周都为集体备课来调整教学并不现实。更重要的是,如果强制教师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规定的备课短视频拍摄,集体备课不过是徒有虚名,取得的效果更乏善可陈。

至于过度留痕的检查方式,只能招致更大的反感,传递出学校对教师不信任的潜台词。集体备课要在镜头下进行,教师们的备课工作需要通过视频来证明,备课室窗外还时不时闪过教学部门领导来检查考勤的身影,这样的方式与其说是集体备课,不如说是教师们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按件计酬”。当然,站在管理者的立场,这些做法可以让管理更直观、更便捷,更易于建立权威和话语权。但是,教学是面对人的工作,首先要承认人的可变性和复杂性,意图通过管理之下的数字一蹴而就,难免将教学简单化、形式化。

由此可见,集体备课应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创新,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信任和适当放权,让集体备课备于关键点,备在疑难处,备出精彩时。

集体备课要备于关键点。在安排集体备课时,应充分意识到关键的时间节点,比如刚开学,需要科组教师统一教学思想和协调教学时,集体备课应及时开展;再如临近学期结束,科组要及时总结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经验或反思不足时,集体备课更是必不可少;又如一些重大的教学质量检测后,科组教师进行阶段性的教学梳理和相互借鉴时,集体备课也正是适逢其时。

集体备课要备在疑难处。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集体备课要着重解决教学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疑难,尤其是老中青教师组合的学科组,经验丰富的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及时提醒年轻教师教学的重难点,避免教学过程出现硬伤。这样的集体备课,才能真正让科组教师关系融洽起来,才更有利于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集体备课要备出精彩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各类教学竞赛层出不穷,但参赛名额毕竟有限,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科组内教师应群策群力,协助参赛教师磨课并诚恳提出批评建议。一节好课的诞生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集体备课无疑是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的策源地和校验场,如此一来,一节好课就具有了可复制性和集体推广的潜力,因为凝聚了学科教师的集体劳动,谁用都无须再“自避嫌疑”。

一言以蔽之,集体备课是教师参与教学研讨的开放平台,其组织形式和开展频率应该因学科和学情而异,强力推行集体备课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有陷入形式主义泥淖的风险。对于集体备课,应该深思而慎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泥淖  泥淖词条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词条  备课  备课词条  谨防  谨防词条  陷入  陷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