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农村学校“四高”教师专业发展如何不停步?

由于履职农村学校责任督学,所以我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非常关注,也很熟悉。我注意到,一些农村学校中老年教师尤其是“四高”(年龄大、教龄长、工资高、职称高)教师有提前进入“养老模式”的现象。这些教师大多是恢复高考以后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知识基础扎实,教育经验丰富,在完成学历提升、职称评定“两级跳”(有的是“三级跳”)以后,教龄、年龄、职称、工资都开始在学校“领跑”。调查发现,这些教师虽能参加有关培训活动,但“被动率”较高,个别教师还找人替训。这些教师信息技术普遍落后于年轻教师,不开公开课,不主动撰写论文、案例、叙事,与各类业务赛事几乎“绝缘”。而与其课内状态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课外活动”却是丰富多彩:淘宝炒股、上网追剧、暴走“驴游”、养花弄鸟、种菜浇园,不一而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乡村学校“四高”教师本应发挥资深教师应有的作用,却陷入专业发展“停摆”泥沼,不但会对农村学校教育生态、教育安全产生消极影响,还会损害农村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权利。

50岁上下就“坐等到站下车”,固然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但是板子仅仅打在教师身上,未免有失公允。有关部门和学校在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设计、平台搭建及人文关怀上恐怕还有一些“短板”和“死结”。不过,我也感觉到,这些教师并非“装睡的人”,适当干预,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能够醒来;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完全能够撬动乡村学校教育。

首先,完善职称评聘机制。聘后管理“缺席”是当前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一大顽疾,也是“四高”教师专业发展停摆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聘任后的任职考评形同虚设,评上就聘,上去就下不来,让“四高”教师尽享体制内”幸福,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有关部门要尽快研制各职称类别的“工作手册”,明确各职称类别的职责要求、应尽义务,为“能上能下”“换岗换待遇”做好铺垫,避免出现湖北某县拿着高级教师工资却转岗当保安的奇葩事件,实行评聘分离,以压力唤醒激情。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评正高虽然打破了“天花板”,但并未进入“寻常百姓家”:少之又少的指标、复杂繁琐的评审程序、高不可攀的评审条件,让乡村教师望而却步。适当降低正高评审门槛,增加农村一线教师正高名额,“跳一跳够得着”,能够激发农村中老年教师更高的专业发展追求。

其次,调整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一些农村学校在发放教师30%的绩效工资时,把工资理解为奖金,往往以显性的量为主要考核依据,没有尊重资深教师的师德引领和技术示范事实,影响了“四高”教师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和学校应科学制定与各职称等级相对应的考核标准,兼顾功劳与苦劳,严格考核,使“四高”教师取得与其职称等级匹配的绩效工资。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搭建“四高”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一要消除各类评比(选)活动的年龄壁垒,让“四高”教师重返属于自己的舞台。目前,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选)活动日趋年轻化,让“四高”教师遭遇展示尴尬。消除各种评比(选)活动年龄壁垒,老少兼顾,把属于“四高”教师的舞台还回来,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紧要工作。以赛课为例,可以举办“量级化”课赛活动,即按照技术职务分三级、二级、一级、高级四个量级评比,让“四高”教师在同量级里找到合适的对手。

二要搭建基于校本或区域的“四高”教师展示平台。

开办论坛。可以开办两个论坛:管理论坛、教学论坛,并规定:高级职称必上论坛,引导“四高”教师们牢牢占领这两个论坛。在这里,有事干、能出彩,“四高”教师不再寂寞

创办教师版校刊。为满足教师的发表愿望,可以创办纸质版和网络版教师版校刊,重点发表“四高”教师高见,满足他们展示的心理需求。

最后,激活“四高”教师的人格示范机制。有关部门及学校要改革优秀教师评价机制,让更多师德高尚、无私奉献的“四高”教师站在优秀教师的领奖台上;要创建人格示范的“青蓝”工程,让“四高”教师“一对一”为年轻教师教育人生导航;要为资深教师建立荣誉册,为他们扬名,让他们成为学校名片;要让“四高”教师们在文明学校、美好乡村建设中亮相,贡献德高为范的人格示范力量,为他们成为新乡贤创造条件。

教育的终端是教师。激励每个人,是未来学校治理的核心。为农村“四高”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找回支点,正是对他们最好地唤醒和激励。相信走出停摆状态的“四高”教师一定能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延续他们更高层次、更高水准的教育人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停步  停步词条  农村  农村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