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语文教材“外婆”变“姥姥”实无必要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打碗碗花》《马鸣加的新书包》两篇文章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上海教育出版社回应称,此处修改是为了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在今后的教材编写和修订过程中,防止再次出现类似情况。6月23日,上海市教委责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与作者沟通将遵循原文,恢复为“外婆”一词。

外婆”变“姥姥”,一说是方言与普通话之争,但照此说法,上海人讲的“侬”是不是都要改为“你”呢?我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且不说“外婆”“姥姥”存有南北之争,即使在同一地域内,对此也有不同的称谓,正所谓“同乡不同音”“十里八乡不同音”。

语文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表达,因此,语文教材应当尊重语言的丰富性,即使是从地域上考虑,也不能因为“外婆”是方言就轻率地改为“姥姥”。在语言学习中,词汇与语法的迁移、代替、注释等表明语言不是刻板呆滞的。即使“外婆”是方言,语文教材也可通过注释等方法予以解释,让学生了解到“外婆”与“姥姥”的关系。

《打碗碗花》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原作中“外婆”的称呼就是作者自然情感的流露。试想,把文中的“外婆”改为“姥姥”,然后由作者读给其外婆听,读的人和听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种语言习惯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如同爹娘爸妈之于父母、丈人丈母娘之于岳父岳母、老公老婆之于丈夫妻子......因此,语文教材选编名家作品,还要尊重作者的情感,尊重大众的心理感受。生硬地将“外婆”改为“姥姥”,正如网友们的调侃——《外婆的澎湖湾》变成了《姥姥的澎湖湾》,歌词和旋律是不是还会跟原来一样好听? 

外婆”变“姥姥”也暴露出教材编写者对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有方言专家表示,从学术层面上来说,“外公”“外婆”不算方言。语言学家考证认为,《史记》和《汉书》中写到的母系也表述为“外家”,而古书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姥姥”这种表述。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把“外婆”变“姥姥”,实属不该,也无必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姥姥  姥姥词条  外婆  外婆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必要  必要词条  教材  教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