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共享教育的价值在于兼顾“个性发展”与“群体福利”

续读《新教师的新认识》(现代教学丛刊第三辑,叶圣陶、蔡尚思、江问渔、周予同等著,现代教育社编辑,新华书店发行,1948年8月25日出版)一书,随阅随思并录。

书中陈述,“个性发展的结果,应有利于群体,绝不能独自逍遥,逃避现实,甚或危害群体。因此教育的处理,应以群体福利为前提,所谓集体的学习中,应不拘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个性的自由发展,绝不忽视群体的福利。这群体福利的所在,便是教育的力点”。

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实质——既要呵护个性发展,也要维护群体利益。也就是说,个性发展与群体成长要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辅相成。由此,笔者脑子里突然跳出了一连串关键词:共享、共享经济、共享教育

当共享经济作为一个名词,被人们津津乐道,且又被拓展到教育领域,延伸到学校教育、办公管理、课堂教学、班级集体建设等空间的时候,会怎么样?共享经济拓展到共享教育,协同经济发展到协同教育,联系到上文“个性发展”“群体福利”两者的关系,那就是个性发展与群体福利间的共享,共享成长,共享彼此发展带来的“福利”,协同发展,进而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实现新一轮的共同发展。

由此,共享教育需要思考“个性发展”“群体福利”之间的关系,从主体来看,这里面有学生的,也有教师的,还有学校的,更需要考虑区域教育间的,它们组成了不同维度的“共享教育体”。当然,笔者在此仅讨论学生的“个性发展”“群体福利”。

首先,共享教育的发展绝不能仅仅是个体基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需要,独享共享教育体中的成果,仅仅满足个体的拥有。如果这样,这个共享教育体就会走不远,就可能因为某个个体的独享而瞬间崩塌,亦或这个个体被其所在的共享教育体排除在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共享教育一定是基于群体的,在有限关照个体选择与需求的同时,充分满足架构这一共享教育体的每一个个体的共同选择与需求,也就是满足了群体福利,让大家各取所需,从“个益”走向“群益”,由“个利”趋于“群利”。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赢得利益,获得益处,赢得共享教育体的共同欢迎,我想这是甄别一个共享教育体是否建立、存在并长远的标志之一。诚如书中阐述,“教育的功能,不能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习,而应在这之外,同时引导学生如何获得合理的生活之道,即做人、立身、处世的正确道路”,这对共享教育依然成立。

其次,共享教育体要存在,或者说有存在的价值,那就需要这个“体”让人感受到它的“分享性”。不论是其内部有形的物化存在,还是无形的知识理念,或者说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使用价值,到虚无缥缈的符号意义和视觉体系,作为共享的消费品,没有回头路。所以,要提高共享教育体的消费分享性,需要这个“体”架设更为便捷的消费平台,这个平台可能是一种检索工具,可能是一个储存路径与空间,也可能是一个可视化呈现媒介,更可能是知识、技能、本领的记录与分享视域。由此,要很好的呈现分享性,需要进入这个共享教育体的人首先持有一个泛互联网时代下的“工具箱”,从而让自己的对外分享与接受分享畅行无阻。

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协同共享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21世纪的下半叶甚至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主导的经济形态。由这样一种共享经济模式延伸到教育,众多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基于互联网甚至物联网,共享教育的资源、能源、信息和实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知识的产权人”、拥有者、输出者,但又是“知识的享有者”、接纳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所有权与使用权互为交替,大家在这个共享教育体里是文化并喻的关系。所谓教育与学习,也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每个人都是一个知识的载体,个体的差异性衍生了众多的知识热点,每个人都能做老师,每个人又能是学生,当你把你的知识输出到某个共享教育体或其中某一平台媒介,感兴趣的人就可以看,可以学,可以用,这时候“交换价值”被“共享价值”代替,我想这是共享教育体成立的又一个标志。

正如该书说到的,“教育的革新,绝不能超然物外,不着边际的,空洞其说。一切革新的理论和方案,应该针对现实,而纳之于正确的理想之中”。共享教育作为泛互联网时代下的改革创新的产物,一定是要源于现实与实践,源于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思想实践一线的,因为源于一线的理念思想才有指引力,源于实践的方法举措才接地气,而不是空洞其说,夸夸其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兼顾  兼顾词条  福利  福利词条  群体  群体词条  在于  在于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