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传承传统文化,需用好第二课堂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2月7日解放日报)

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既会被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折服,心向往之,也会因缺少必要的交流和学习渠道,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心生畏惧。

近期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来自复旦附中的“00后”女生武亦姝更是收获大量关注和赞叹,成为诸多青少年的偶像。从中可以看出,即便在当前的娱乐环境下,青少年也依然会因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文化的传承,恰恰需要搭建这样一个让青少年广泛参与的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多以文字的形式保存至今。因而,引导青少年体味汉字魅力、感知文字乐趣,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去年,国家出台《“十三五”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到要让青少年在写好“方块字”、说好普通话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于这样的现实,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搭建诗词、书法等为内容的传统文化传承平台,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青少年的知识储备,也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植根进了学校教育。

一者,语文教学要凸显传统文化。近几年,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比重不断增加,众多古典诗文包含着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书法名篇,也是古文佳作;《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既体现古人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些传统文学篇目的教学中,要深挖其背后的文化韵味,而不是点到即止,只满足于疏通文意的浅层理解。

二者,开设专门的中华文化课程,并结合区域和学校特色编制校本教材。不少学校做出了这方面的尝试,通过挖掘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归纳、整理、汇编成校本教材,既很好地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对家乡多了份了解和热爱,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归属大有裨益。

此外,去年教育部还曾出台文件,鼓励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因此,开展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研学,是将文化传承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比如,开展“山水”主题研学,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山水时,挖掘存在其中的文化掌故,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开展“设计城市传统文化标志”等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也让他们再次感知了传统文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传承传统文化,需用好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词条  需用  需用词条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词条  传承  传承词条  
教育评论人事变动

 暑假“跑官”当休矣

暑假是教育系统及各学校人事调整及人员流动的重要时期,也是师生迎接新学年的准备阶段,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工作需要及个体发展需要,要在这一时段进行工作单位及职务变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