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听公开课也要讲门道

最近,有人在微信上发文称,不少老师特别喜欢听课。只要有公开课,他(她)就四处听,公费、自费都去。可是,听了几年课,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长进。于是,陷入苦恼: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

不可否认,听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如果你听课的方式错了,那么你听了也白听,不仅无助于你的专业成长,相反还会陷入迷茫。换言之,听课也要讲门道。

首先,听课要端正心态。很多听课的教师,尤其去听大型的、高级别公开课的教师,总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这种谦逊的态度是好的。但它隐藏着某种风险,那就是会盲目崇拜。一节课是否是好课也与上课者的身份无关。名师可能上好课,一般教师也可能上出好课,我们不能被名师的光环迷了眼。名师上出好课的可能性更大,当然也有“砸锅”的时候。

浙教版语文教材主编张庆曾讲过一个例子。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开公开课,讲一首古诗,课堂上引导孩子们从读到诵到唱,反复吟唱。那么,一首古诗,28个字,用了80分钟,这能算好课吗?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名师的课就是好课,我们就去学,势必南辕北辙。学习,首先必须要分清好坏优劣。作为听课的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评判者,要揣着“尺子”去听课,在此基础之上,再做一个学习者方可收到学习之效。

其次,听课要有备而来。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听课,首先呈现给我们的自然是“热闹”,但我们在听课时不能止于看“热闹”。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它的背后是教学设计,而任何一种教学设计的背后必然有教学理论的支撑。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这就意味着,要想成为一个内行的听课者,我们必须有备而来。教学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方能有效。一节好课,就是一个理论的优秀解释或实例。如果我们对理论有所了解,通过解释和实例,就可以使理解更进一步,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有备而来的教师才可能真正在听课中受益。

听课需要专业功底,是一种“技术活”。可惜的是,很多听课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热衷于从各种级别的优质课中学会一些窍门、高招,一直游离于浅表层次上,收获自然谈不上,提高也就别想了。一个学医的人,只看别人的处方而不学习医学理论,却妄图成为一个高明的医者是可笑的。同理,一个不懂教育理论的人,想从听课中受益,想要讲好课,更是不可能的。

再次,听课教师最好能想办法与主讲教师交流。很多听课者课一听完,就不了了之了,听课者之间、听课者和主讲教师之间再也没有了交集。学习和研究不是听课那一会的事,而是长期的工作。如果能够通过联系、交流而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益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便我们是一个专业的听课者,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所看到的东西是否真的就与主讲教师要表达的东西一致?实际上,有很多主讲教师还是愿意和大家交流的。这种交流与联系,实际上是对学习时空的扩大。

听课,不是只带耳朵、眼睛就能受益的。能否受益或受益的大小取决于听课的“家底”够不够厚。

近期相关原创评论:

梁好: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教学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听公开课也要讲门道  门道  门道词条  公开  公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