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场被“民意”绑架的教育改革背后

河北涿鹿力推“三疑三探”教改遭家长质疑后被叫停,令人心酸。为什么教育改革的好心没有好报?为什么行政主导的教育改革却在民意的裹挟下遭到叫停?教育改革怎样才能做到迈小步、不停步、不走弯路、回头路?在扼腕之余,我们不禁发出如上感叹。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民意支持,教育改革也是这样,尤其是在牵涉到广大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更是如此,因此不能不慎之又慎。

涿鹿教育改革的决策者“为使几万学子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获得优质的教育”,力推“三疑三探”教育改革(指将课堂教学分解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的教学方法),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带有如此良好愿望的改革举措在没有得到家长们拥护和支持的情况下,只能说改革的时机暂时还不成熟。否则,就不会因为家长们担心孩子成绩受影响,导致这项改革在两年里遭遇两次大的反对浪潮和一次群体性事件,最终被当地党委、政府叫停。毫无疑问,在此次改革中,家长这个本应成为受益者的群体,却成了改革的坚定反对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教育部门自身的事,只有党委政府重视、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教育改革的大船才能启航。如果改革举措不能得到社会、家长等各方的充分认可,任何方面的一意孤行随时都会导致教育改革这条大船“搁浅”。既然教育改革承担着各方的共同利益,切不可用民意“绑架”教育改革。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改革出现“倒退”、“回潮”,主因皆缘于此。

“满堂灌”、“题海战术”以及“张榜公布成绩”等诸如此类教育陋习,不仅在涿鹿而且在全国其他地方,相信都不罕见。这样做不仅误人子弟,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要破除这些陋习,革故纳新,难度可想而知。不仅有教师的阻力,可能更多是来自家长、社会的阻力。如果不凝聚大家的改革共识,即使某项教育改革能够强力推开,但是注定会走不远、不可持续,也因而更加容易逆转。

当前,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来看,教育改革是个永恒课题,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三思而后行。对于教育改革,既不能畏葸不前,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积极稳妥,注意方式方法,自觉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力求“天时、地利、人和”相协调,做到审时度势、稳步推进,堡垒一个一个地攻克,难题一个一个地破解,积小胜为大胜。那种妄想一夜之间就彻底改变面貌的念头应当根除。

教育改革的基础在家长。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逐步“改造”家长,主动解开家长心头的疑惑,化解改革带来的阵痛与焦虑,让家长的观念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跟上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只有当家长认同和理解学校与教育部门的改革想法时,他们三方的思想认识才算趋向于教育规律,教育改革的展开与实施才可能得心应手。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师观念的更新才是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关起门来,教师的“改”与“不改”,谁也无法评判。因此,只有观念更新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要让广大教师深刻认识“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彻底转变观念,自觉践行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

教育改革的根本在创新。当前,各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新成就、新经验、新做法层出不穷。对各地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必须加以认真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结合本地实际批判地加以吸收、消化,才能真正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自身教育实践的大地上创造出新的硕果。

各地教育改革的鲜活实践证明,教育改革说难也不难。只有全面把握教育改革的脉络,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促进公平,坚持立德树人,才能心平气和地走在教育改革的大路上,即使今后这条路上仍有风雨、有荆棘,但也终会有彩虹、坦途出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词条  民意  民意词条  绑架  绑架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