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自主转专业”需要更多理性与谨慎

日前,北京大学公布了《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除教育部规定和北大招生录取时明确不能调整专业的情况外,北大在校本科生可以在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末自主申请转专业。(4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尊重学生志趣,把选择专业的权力交给学生,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然而,在实施这项政策之前,也应当考虑到实际情况,别让认知尚不成熟的青年陷入选择专业的迷惘中,更需要对转专业进行严格审核、规范,勿让大学管理陷入混乱。

北大元培学院卢晓东博士说过:“让中国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专业,是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的方面。”但是开放专业、将选择权教给学生,他们能排除社会、父母、就业等因素的干扰做出符合自己兴趣的选择吗?

随着近年来高校转专业政策进一步放宽,很多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成功转型,然而并非每一次转专业的申请都能成就一次人生转型,一些潜在的制度缺陷可能引发新的危机。

根据高校转专业情况来看,大学生转专业依旧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大多选择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北京联合大学专业调整数据显示,经济、法学、IT、通信、金融、英语等专业会成为大多学生的选择;在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热门专业受到追捧。然而有限的师资力量、学院容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转专业的愿望,大幅度降低转专业的门槛,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进行理性的选择。

目前一些高校转专业案例表明,许多大学生转专业依然抱有取巧心态,并非是兴趣使然,这种浮躁直接导致其忽视所在专业的前景,盲目乐观地将新专业看成“成功捷径”。

转专业本身也不意味着一帆风顺,对所学课程缺乏准备,盲目跟风,悔不当初的案例也不少。转专业后需要补齐之前错过的课程,有的还需要和低一级的师弟师妹同堂,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心理落差。而课程的冲突、时间的紧凑也会影响专业学习的质量。

高考的程序设置,决定了入学时进入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的分数门槛。填报志愿之后,高校也是按照分数高低安排专业,这一做法伴随转专业政策的放开被逐渐削弱,对于高分入学的学生是一种不公。

自由转专业的政策的确是从尊重学生选择与兴趣角度出发的,然而一旦开放,该怎样确保学生做出理性选择并维持各学院教学平衡与管理稳定,还需要很多讨论与完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谨慎  谨慎词条  理性  理性词条  自主  自主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更多  更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