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少了科研味和文化味,校本教研就不成样子了

先讲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上级要到某学校检查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学校教研室便给每个教研组分配了两个“校本课题”,要求教研组长安排到人,一天之内完成“研究”并上交学校整理装档。

这是一些学校应付上级检查的惯用手段,或者说是校本教研的真实“开展”情况。当然了,除了应付,他们也会实实在在地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但一般仅限于听课、评课以及搞一些形式化的集体备课等。有的学校也会把很大的“研究精力”用在考试上,大考、小考、月考、抽考上,每次考完都细致地计算、评比每个班及每个教师的各项分数指标,不仅“公示”“通报”“约谈”,还计入教师考核,和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并且美其名曰“考试研究”。也就是说,现在许多学校所谓的“校本教研”完全是为考试分数服务的,这样的“教研”,在很大程度上无科学性可言。

“校本教研”流于形式,除了教育管理者较为功利外,也和他们缺失科研意识和文化意识有关。

教研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也必然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应该是教师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这样的方法和理念若能形成明确的系统,能代表个人思想,就能演变成教研成果。这样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对研究者来说是专业化发展,对单位、部门来讲也有很好的推广价值。然而,不少学校的管理者不是对此予以肯定、推广,而是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更有甚者还会歧视和打压之。究其原因,当然与学校管理者缺乏科研意识有关。

要让校本教研进入更高层次,就必须要有文化的介入,因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如果说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那么教育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师的文化修养越高,对学生就越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教育效果也就越好。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是不可能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所学校如果能推动有文化介入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的整体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办学品位一定能得到持续的提高。但目前学校一般都是用考试分数要求、管理和考核教师,充满浓浓的拼搏味,缺少了那么一点文化味。

总之,教师的文化追求及研究很难进入学校管理者的视野,这固然与全社会普遍追逐分数的教育大背景相关,但更与学校管理者自身“文化意识”的缺失有关。因此,要想提升校本教研水平,教育管理者必须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文化意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校本  校本词条  教研  教研词条  不成  不成词条  科研  科研词条  样子  样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