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每所学校都“优质”了,“择校热”才会降温

据报道,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100%的小学新生、95%的初中生就近入学的目标,北京市教委表示,将完善对口直升、九年一贯制等入学方式,深化学区制管理,确保每个学区内都有优质学校。(4月25日人民网)

首先为北京市教委点个赞,响亮地提出了保证“每个学区内都有优质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为北京市教委加把油,每个学区都有优质学校,目标太低了。应该解放思想,将学区内每所学校都建成优质学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教育,才能有效实现100%的小学新生、95%的初中生就近入学。学生之所以择校,关键是学校之间悬殊太大,优质学校太少,无法满足“上好学”的社会需求。

现阶段,“上好学”是普遍的社会诉求。相比于北京,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学校太少的问题和矛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更加突出。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学校都建成优质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上优质学校,应该成为全国各地的共同追求。

破解教育不均衡发展难题,许多地方采取的办法是,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校条件,缩小学校硬件差距。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并且远远不够。学校教学质量的差距,主要是师资力量的差异所致。优质学校办学条件先进,名校长、名教师集中,管理理念、教学水平也就不一样,生源质量也有较大选择权利,教学质量自然会高一个甚至几个台阶。花好大家爱,校好众人扶。优质学校产生的“马太效应”,让区域内优质学校更优,薄弱学校更弱,差距越拉越大。

由此可见,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首先应解决师资均衡问题。要解决师资均衡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打破教师学校身份终身制,实行区域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率先确保区域师资水平相对均衡,实现每所学校都有名校长、名教师。二是可以促使薄弱学校尽快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路径是“填平补齐”、“扬长补短”,而不是“削长补短”。让原本优质学校的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前提是保证教师的待遇不会降低。因此,可以敦促政府部门大力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从而实现教育水平整体提高。三是让校长和老师都有身份认同感。每所学校的明天都可能是自己将来的工作单位,教师每到一所学校都会成为主人。校荣我荣,激发大家爱校爱教的热情,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惠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择校热  择校热词条  每所  每所词条  降温  降温词条  优质  优质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