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那些“脆不可碰”的孩子一直倍受呵护

近日,中小学生自杀的新闻被频频爆出,令人诧异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让孩子们动辄寻死。学校和家长已经百般呵护,他们为什么还是这么“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人们若是能理解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的心理需要,或许有希望避免这些悲剧。

人们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们,身体逐渐走向成熟,而心理和社会角色却还不是成年人应有的样子。这意味着,他们会强烈地要求别人认同自己成熟、承认自己的价值,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向世界宣示“我长大了”。一些不能通过学习成绩获得存在感的孩子,就走向了穿奇装异服、逃避纪律,甚至是逃课、打架斗殴的“异路”,以此标榜自己的独特性。另一些孩子有机会符合“主流”价值,但也不得不战战兢兢地好好表现,来护着自己的“玻璃心”。更多的孩子,则认为自己像空气一样,只能偶尔被老师和同学想起来。

由于很难维持存在感,一旦面对激烈刺激,孩子们就很容易轻生。被同学欺负、不满老师分组、作业写不完被批评、考试失误、失恋……这些原因,在大人眼里或许根本不算“激烈的刺激”。但是,对生来衣食无忧的独生子女而言,由于从来没有为了生存而挣扎和努力,他们不理解活着是一件珍贵的事情,相比失去生命,更无法接受一个不完美、不自由、没有尊严的自己。

那么教育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的家长基本都知道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性,但很多家长却不懂该如何沟通。整日唠叨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不仅失去了倾诉的机会,还会把自己视为被指责和排斥的对象。对父母而言,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起尊重、信任、互相支持的关系。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些错误和失败是可以被他人和自己包容的。任何批评和惩罚,都不是彻底否定你存在的意义,而是想要引导你建立积极、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而且,任何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一定分量的痛苦。学会面对和承担痛苦,从挫折中蜕变出更好的自己,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所以,家庭中开展适当的挫折教育、艰苦教育,或许能够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适应和化解痛苦,也学会珍惜当下。

对学校而言,要给予每一名学生基本的关注和爱。在学生无助时,更要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一个学生如果不能被学校这个组织凝聚起来,不能从同伴、老师和父母身上获得归属感,又没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花费心思,一遇刺激,胡思乱想而轻生的可能性就很高。不知道,那些辗转反侧写遗嘱的孩子们,如果之前得到了老师一、两句话的“特殊”关怀,是否还会选择自杀?而且,学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学习成绩之外,给学生更多机会,发掘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得到同学的关注,感受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善意还能耗费学生一定的心思和精力,分散他们对“出格”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追捧,从而把更多学生融进学校的大家庭。

总之,对学校和家长而言,不管学生是否出众,都要给予他们关注和关心,这样,才不会有一颗又一颗“碎掉的玻璃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倍受  倍受词条  呵护  呵护词条  那些  那些词条  一直  一直词条  不可  不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