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封堵“青少年模式”漏洞需“礼”“律”并用

目前,各地纷纷开启寒假模式,不少家长希望通过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长。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这类系统存在不少漏洞,实名制形同虚设,有的孩子甚至在网上随便找个身份证号码就顺利登录了。此外,网上还流传各种几十块钱的攻略,轻松破解系统限制。一些家长戏称,防沉迷系统“防了个寂寞”。

自2019年10月国内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以来,网络防沉迷工作已基本实现了国内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全覆盖,并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每逢节假日或学校、家庭难以管控的时间段,“青少年模式”防不胜防的漏洞,仍然让不少家长心塞不已。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019年未成年网民的规模已高达1.75亿。不可否认,在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中确实可能存在极个别“黑客”级别的网络高手,但绝大多数都是“破解系统限制”技术的“门外娃”。面对如此稚嫩的“门外娃”,防堵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漏洞,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

出现这种状况,根在追逐利润的平台开发者和经营者。有句话说得好:“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是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落实“青少年模式”刻不容缓。“礼防君子,律防小人。”笔者认为,防堵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漏洞,还需“礼”“律”并用。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行业规范。随着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视频、直播等越来越真切地跻身于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国家网信办要协同青少年权益保护机构,围绕“防堵网络漏洞,清新青少年模式”开展深入调研,适时修订现有的网络平台行业规范,以增强各网络平台的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次,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强制性防沉迷系统。不同网络平台防沉迷系统各自为政,也是“青少年模式”漏洞频出的原因之一。建立统一的强制性防沉迷系统,并将其设置为默认选项,既可以减少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孩子不选择“青少年模式”的尴尬,也可以实现各平台系统联网、信息共享、同步处理数据、同步设置时限的目的。

再次,要将“青少年模式”列入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的“网络保护”一章指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在“青少年模式”漏洞频现的情况下,明确把“青少年模式”这一防沉迷举措写入法律十分必要。

最后,要强化监督并依法从严追责。“青少年模式”的设置,确实碰触了平台经营者的“奶酪”,经营者自然会在防堵“漏洞”的问题上偷奸耍滑,甚至故意“捅漏”。对此,监管部门必须动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及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机构和个人,建立起强大的监督网络,让一切“捅漏”行为无处遁形。同时,执法部门必须出重拳从严追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封堵  封堵词条  并用  并用词条  漏洞  漏洞词条  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模式  模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