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劳动教育要科学规划、就地取材

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早在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就明确要求: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要通过劳动实践,接受劳动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习惯。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劳动教育充分重视起来,培养劳动习惯,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做准备。

其一,要精心策划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

首先,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最佳阵地,要善于规划、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利用有限资源,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比如,充分利用校园空地,开挖菜圃、花圃,组织学生平整土地、移栽幼苗、田间管理、菜蔬义卖等,培养劳动意识;划分学校卫生区域,督促学生时时保持区域的干净整洁;让学生自主设计图案、内容,动手剪纸、绘画、粘贴,美化教室;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图书室的整理、借阅及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班级节目演出,可安排学生制作道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家庭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周末假期,安排孩子做家务,彻底打扫室内卫生、洗衣服,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农忙季节,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到田间地头参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工作,每个时令都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好时机;传统节日期间,可让孩子跟父母学习饮食文化,端午节包粽子,腊八熬粥,冬至包饺子……既培养劳动习惯,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

再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社会是培养孩子劳动技能的广阔天地。组织学生到“无土栽培基地”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组织学生到车站、码头、广场、公园做志愿者,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鼓励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做讲解员,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爱科技的情感……学校要因地制宜,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精心组织,重点实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劳动内容。

其二,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全面衡量学生的劳动素养。

目前,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权利被剥夺的现象并不少见:布置教室,孩子们无需规划、裁剪,用电脑打印的成品代替手工作品;农村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到田间劳动,经常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离开“黄土地”,到大城市闯天下,孩子的劳动意识逐渐淡化;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照顾过于周全,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屡见不鲜……更为残酷的是,当前社会“唯分数论”依然盛行,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都将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致使劳动教育沦为“副科”。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落实劳动教育也势在必行。家长、学校、教师、社会要切实转变观念,将劳动教育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让劳动教育在青少年心中落地开花。为此,学校要落实好教育评价,设计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劳动教育评价成为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教育的手段,也让孩子们在劳动教育中享受劳动的乐趣、品味劳动的快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劳动教育要科学规划、就地取材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词条  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词条  规划  规划词条  科学  科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