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产教融合不能貌合神离

2023年上海市两会上,科技、人才、教育如何联动,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现在总提‘产教融合’,但多数学校和企业‘结婚’后,都是貌合神离,没有真正产生化学作用。”“企业缺乏动力,得用‘教’的热脸贴‘产’的冷屁股。究其原因,是我们教的、研的内容大多不是产业需要的。”“高校则缺乏压力,不与产业主动融合,也能‘活’得下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俞涛提出的这一观点,引发在场企业界、教育界代表讨论。(1月14日 上观新闻)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企业是讲成本的,一般情况下,企业不可能让一个工程师团队共同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让一个工程师解决多个技术问题。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工匠精神,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

反观一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滞后,培训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错位,结果正如有的代表所言:“现在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进了社会还要由企业再培养两三年才能适应工作。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社会效率的巨大拖延。”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如果职业院校仅以“能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在选择企业时,只能降低要求先就业,沦为谋生存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求发展的宝贵人才。职业院校、相关部门都要正视企业不满意、学生不满意的现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更是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更加注重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有了一套具体可操作的规则,职业院校必须尽快补齐短板,相关部门也要补齐考核短板,不能总让职业院校靠“娘家”过活。

产教融合是破解人才供需错配的法宝。职业院校必须以产教融合供需匹配为抓手,全面对接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对应高职、职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初、中、高三级现代学徒制;打造一支以高层次企业师傅与双师型教师构成的“双元”师资队伍,让“厂中有校”“校中有场”,实现“学校—企业—学校”的全链条融通。让“学生即学徒”“学徒即学生”,实现从学生身份到劳动者的转换,以在学校“一技多能”,在企业收获“一席之地”,让职业教育“香”起来。

专、精、特、新是学生求发展的愿望。职业院校必须以建设技能型社会为导向,以“就好业”“求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避免“大而全”,要走专、精、特、新路线,夯实学生专业特长和创新优势,让学生成为能解决多个问题的“现场工程师”,让职业教育“热起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产教融合不能貌合神离  貌合神离  貌合神离词条  融合  融合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