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对农村“择校热”“陪读热”的几点思考

《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11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尹秋玲博士调研文章认为,农村社会正在兴起一股“择校热”与“陪读热”,越来越多的青年父母不仅不计成本地将家庭收入投入子女择校竞争中,而且宁愿牺牲一个青年妇女的劳动力和劳动收入,也要让母亲返乡陪读,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在调查者看来,不论是择校代表物质资源投入,还是陪读代表的情感陪伴,都意味着农村侧重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竞争时代的来临。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负责人,笔者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

第一,农村青年一代家长对教育阶层流动的期盼(或者说是对孩子成才的期待)由个体奋斗式转为家庭组织式,是农村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在农村生活的80后90后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无论是从事蔬菜种植业,还是在附近的县乡工厂从事工业生产,亦或是离开家乡到外地务工,整体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与同年龄段通过个体奋斗走出农村的小伙伴有不小的差距,越来越多的农村80后90后因此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群体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让大家庭牺牲一个青年妇女的劳动收入陪读成为可能,典型家庭组织化动员式教育阶层流动模式逐渐成为很多农村家庭的选择。

笔者所在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减少,城区学校大都生源超标,甚至人满为患,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一再增加学位,从农村学校选拔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值得商榷和检验。

第二,这种现象折射出农村家长包括很多城市家长对子女成才规律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城镇学校学位和教育资源有限,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到县城学校就读,县城学校必然会出现“大班额”、生均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影响县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此外,县城学校办学质量未必比农村学校办学质量高。退一步讲,即使城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明显高于附近的农村学校,也会有“后进生”,而农村学校也会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尤其需要家长与学校、教师的紧密沟通和有效互动。青年家长在重视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能力以及家校沟通的能力。

第三,“择校热”从侧面反映出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气,真正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生源质量不高、交通设施不便、教师要兼任多门课程、难以开展有效教研、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等因素,致使乡村学校质量普遍落后于县城学校。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很多乡村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个班级有20名左右学生,按照班师比编制标准,全校共配备15名教师。根据现行课程方案的要求,大多数教师要兼任四门以上的课程。比如,语文老师要兼道德与法治、美术、传统文化、安全等课程,难以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职业幸福感不足。此外,由于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缺乏必要的竞争氛围,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教学效果有时却不理想,客观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

基于上述现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通过综合论证,适当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在镇域范围内全面布局规模适当、设施设备一流的乡村学校。二是加强农村教师住宿、生活保障以及业务发展的引领,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三是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优势,以学区或者联盟校为单位,开展有效集体教研与交流,帮助农村青年教师提高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家校沟通的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四是严格规范“县管校聘”机制,真正落实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较长时间轮岗交流,整体带动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氛围和质量提升。五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研,优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调动学校校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择校热  择校热词条  陪读  陪读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农村  农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