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学生心理健康评估要克服成见和偏见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每学年对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受访专家认为,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真实有效,避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1月13日 法治日报)

早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4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去年,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预测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以便对症下药,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之“病”。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就是心理“体检”,心理是否健康,有无问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评估确认。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虽然取决于评估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也要防止人为因素影响评估结果。

有的教师自以为了解学生,仅凭第一印象给学生下定论:第一印象好,就是优秀学生;第一印象差,就是问题学生。如果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先入为主,容易出现“误诊”,把心理没有问题的学生当作有问题的学生,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当作没有问题的学生。“误诊”的后果很严重,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机,耽误治疗时间,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无病吃药,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损害了身心健康。

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克服成见和偏见,杜绝先入为主,摘掉有色眼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评估结果准确、真实。此外,还要避免根据评估结果给学生贴标签,如“张三有心理问题”“李四也有心理问题”“王五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等。一旦贴上标签,就会产生“标签效应”,致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被排挤、嘲笑,影响治疗效果。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的隐私,学校必须为学生保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治疗学生心理之“病”也应如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成见  成见词条  偏见  偏见词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词条  克服  克服词条  评估  评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