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自恋:让爱生恨

最近,有一位朋友跟我聊起家庭教育。说起很多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担,为孩子撑起的却是一个真空的世界,换来的却是“白眼狼”般的仇恨。他讲了一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这位妈妈对孩子管教非常严格,孩子也很争气,懂事听话,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优秀,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读高中的时候,这位妈妈每次到学校看孩子,老师和同学们非常热情,主动跟她招呼,妈妈以此为荣。特别是读大学的时候,她到学校看孩子,大学老师请她吃饭,还当着孩子的面夸奖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优秀的孩子!后来,孩子如愿以偿地到美国的一所名牌大学留学。几年后,孩子从美国硕博连读留学回来,竟然让她不认识了,变得特别的不听话,非常的自私和冷漠,脾气暴躁,动辄发火,在家里没法跟儿子沟通。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有几份心酸和无助,如鱼刺在喉。为什么浓浓的爱,却变成了深深的恨呢?

伤人的自恋

这位妈妈是位中学老师,从小也很优秀,名牌大学毕业,是家庭甚至家族中的骄傲。但是,在生活中却很强势,在婚姻家庭中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丈夫违背自己的意愿。孩子六岁那年,老公实在受不了这种被控制的婚姻,就跟她离婚了。这位妈妈很挫败,在离婚当天对前夫说,一定要找一个最优秀的男人做老公。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是单身一人。据身边的人说,这位妈妈很自恋,也很焦虑,有强烈的控制欲。

那么,什么是自恋呢?

自恋可定义为成人的自爱、自尊及其对本质自我的感受。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光谱一端是成熟且实际的健康成人自恋,另一端是极度不成熟、不切实际且非常自私的病态自恋,而未发展的自恋则落在这两端中间,代表个体本身有某些方面发展至健康端,有些仍处于未成熟的范围,有些则还在发展中。

这种不成熟的自恋往往极度且持续地聚焦在自己身上时,产生了所谓的“自私”。这些人的行为通常或总是以自身需求为基础,表现为自命不凡、有特权思维、缺乏同理心、寻求关注、追求赞赏、羡慕他人、鄙视的态度、傲慢、喜欢沾孩子的光等。拥有这类特质的父母会要求孩子做自己(父母)想做的事,成为自己(父母)渴望成为的样子,例如在运动和功课上出类拔萃,或是展现出其他才华等,对孩子自身的想望则选择忽略或冷漠以对;若孩子没有非常成功,就会感到生气或不开心。经常有的口头禅就是:“当你……的时候,我很爱你”、“当你……的时候,你让我感觉很好”、“我不喜欢你让我失望”、“你难道就不能做我希望,或需要你做的事吗?”无法容忍孩子的价值、需求,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父母)的延伸,而非独立分离、截然不同的个体;觉得自己在他人眼中应当永远完美无瑕,因此无法容忍异议或任何批评暗示,而且会因为自觉到错误和不完美而责备孩子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体现父母自恋的极端案例:

小Z在读小学的时候,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有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公布之后,被父母罚跪了一个上午。原因是数学只考了95分,这么简单的试题竟然没有考100分。

妈妈生病了,读初中的小W放学回家后,不是第一时间到医院去看妈妈,也没有给妈妈打电话,而是做完了作业才迟迟来到医院,让妈妈特别伤心,便在医院里大骂孩子是“白眼狼”。

小L今年14岁了,妈妈非要给他洗澡,原因是怕孩子自己洗不干净。孩子遮遮掩掩非常害羞,妈妈看着孩子的下-体说:“你都是我生的,你哪个地方没看过?”

......

恨与内疚

在听这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关注于主人公的心情落差:孩子之前懂事听话,老师和同学都夸奖他。为什么留学回来判若两人,变得如此冷漠自私,甚至充满了仇恨。这位妈妈认为是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差异所致。也许会有这方面因素的存在,但是,也不排除原生家庭问题,那就是母亲的过度自恋,主要体现在超乎寻常的严格管教,过分地强调孩子要“懂事听话”,特别在乎孩子的“优秀”表现,为之后的冷漠和仇恨埋下了一个“雷”。

在早年,孩子遭遇父母的自恋时,会习惯性地选择服从和讨好,表现得很听话。其实在服从和讨好的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心理学意义。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婴儿第一个爱与恨的客体--母亲--既是TA最渴望的,又是TA最恨的,这是婴儿早期强烈欲望的特征。最初,当母亲满足TA对食物的需要,缓解TA的饥饿感,获得满足感所带来的安全感极大地增强了满足感本身,TA爱母亲。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恨和攻击的情感被激起,TA被毁灭的冲动所支配,毁灭的对象正是TA所有渴望的客体,是TA心灵中与TA所有好与坏的经历相联结的那个人。这种破坏性幻想婴儿在相当于死亡欲望,这对TA的精神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后果。但是,幼小的孩子非常害怕自己的愤怒会毁灭母亲,需要找到抵御恐惧的力量,内疚感就这样产生了。这个看似有些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其实在阐述一个事实:孩子所谓的懂事听话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深深的内疚感。这个内疚感在很多时候被我们体验为理所当然,有“良心”,常常被我们夸赞。然而,内疚感往往会用很多伪装的形式表达自己,而且是干扰人际关系的一个来源。比如说,有些人容易因为没有被人欣赏而感觉到非常痛苦,甚至这些人对TA而言关系并不大。原因在于TA无意识地觉得自己并不值得被别人看重,而冷遇证实了TA对这种无价值的怀疑。于是,自卑情结也随之产生了。在孩童时期,我们学会了用内疚感来平衡与父母关系中的爱与冲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独立的要求愈加强烈,对个人感受的关注度明显加剧,内心的冲突感也变得更加明显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认同并修复。即真正地体谅人,意味着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认同了他们。如果我们有能力认同所爱的人,就能够忽视或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在一定时间里把其他人的兴趣和情感放在第一位。因为在与他人认同的同时,分享给予的帮助和满足,扮演了好的父母的角色。另一种情形是父母使孩子受挫而导致对他们的不满,由此产生了恨与报复的情感,以及由于恨与报复所产生的内疚和绝望感。

自恋与控制

这位妈妈的自恋,表现为极强的控制欲。但在婚姻中,没有办法控制老公,就拼命地控制孩子。在家里动不动就歇斯底里,闹得全家鸡犬不宁,孩子在她面前完全没有界限,也不允许孩子有隐私。孩子的父亲受不了控制就逃出了婚姻,孩子无处可逃,就变得懂事听话,越来越“优秀”。说到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笔者绝不反对优秀,而是关注优秀背后的“真相”。

在父母自恋的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可能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总是以伴侣为中心,而失去自己的生活;也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时刻小心翼翼……这种感觉就像是小时候的自己,需要不断满足父母的需求一样。

如果父母超级自恋,作为孩子,内心的那些无能感、羞耻感很可能是父母转嫁过来的,并不是自己不好或是做错了什么。自恋的人爱玩归罪游戏,孩子不过是他们归罪的对象,他们把无能感、羞耻感转到了孩子的身上。

很多孩子都和父母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都有过对峙,但实际过程却并不容易。自恋的父母有着脆弱的自我,他们不能直面自己的问题。比如,很多父母会用哭来让迫使子女投降。这的确是很多自恋父母惯用的勒索方式,也的确很有效,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内疚,最后妥协。

故事中的这位孩子留学归来,已经不再是之前懂事听话的孩子,已经完完全全地开始做自己了,卸下内疚,呈现的就是愤怒。

由此看来,所谓的“白眼狼”,潜藏了太多的心酸与无奈,也压抑了无数的愤怒与委屈。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父母。因为这些自恋的父母,也是无辜的,因为他们都曾经历过一段不为人知的悲凉的故事,因为匮乏,所以渴望。当然,我们不管经历了什么,但为人父母的今天,不能把曾经的“创伤”作为自恋的理由,应该觉察和理性的对待自己的过去,不要让自恋毁了孩子。要用“纯正”的爱来滋养孩子,让孩子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按照自发的内在程序、秩序成长,不受父母入侵或扭曲,真正地成长为自己。

作者简介:

舒晓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32人

入驻年限

0.9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恋:让爱生恨  爱生  爱生词条  自恋  自恋词条  自恋:让爱生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