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蒙牛的目标激励体系 销售激励的十六大症结(上)

蒙牛的目标激励体系所谓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是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作为一种诱因,其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只有不断启发一个人对高目标的追求,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当员工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工作时,方向感强,对责、权、利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一旦引发需求(即工作意愿),他们就会产生实现目标的强烈动机。这就是激励员工的源泉。

蒙牛实行目标激励方法,对各个经营实体实行层层的目标管理。蒙牛从经营战略出发,将企业的总体目标一级一级的分解下去,确定各个层级的目标任务。同时目标的实现情况与绩效、奖惩完全挂钩。

1.目标期望切合实际

一个人对目标的抱负水平是指欲对自己的工作做到何种数量标准的心理需求。这是个人从量上考虑目标的高低。抱负水平决定了人的行为要达到什么程度。

早在2003年初,北京大学何志毅教授曾问牛根生:“想当老大吗?”牛根生的回答让何教授至今难忘:“老大谁都想当。不过,我的‘标杆’都是国际企业,没有国内的……想尝尝世界冠军的滋味。”

这并不是牛根生不切实际的吹嘘,而是牛根生和他的团队在经过了四年的精心布局之后做出的大胆预测。蒙牛的员工们亲眼看见他们的统帅在资金和奶源短缺的情况下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看见蒙牛的销售人员在伊利都无法大面积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打入自己的品牌,更看见蒙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牛奶销到香港、新中坡、马来西亚等地,所以说,牛根生的这个看似“狂妄”的目标之后,是全体蒙牛员工无比的信任,而要当世界冠军这番话更是让所有的员工看到了蒙牛美好的前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上下齐心,无形中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员工们的干劲。

实际上,目标激励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需要调节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因为目标本身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因此,适当的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2.目标的可参与性强

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能够让其认清工作的性质和难易程度,在思想上有充分准备。员工所选择的往往是他们认为重要的、感兴趣的,比起被指派的任务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承担责任。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蒙牛非常注重全员参与性。例如,2003年11月底,蒙牛制定了其2004年的销售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牛根生与蒙牛集体高管讨论的结果。2003年11月底的一个周末,蒙牛的15位高管齐集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度假村商讨2004年的销售目标。蒙牛高管们整整开了两天两夜的会:早上八点半开会,开到第二天的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早上照样八点半开会,开到第二天晚上的八点半,要不是第二天晚上蒙牛高官们要坐十点、十二点钟的飞机回呼和浩特,两天两夜也开不完。

在这个会上都讨论了什么呢?牛根生的第一句话就是,2004年的销售目标是90个亿。要知道蒙牛当时预估的2003年的销售额仅仅为45亿,一年就要翻一番太难了,而且乳业是一个严重资源依赖的行业,当时蒙牛的所掌握的奶源根本不足以支撑起90亿的销售额。因此,绝大多数蒙牛高管都说不可能。

牛根生却说:“我们先别说90亿的销售能不能做到,我们先来看90亿目标到底有没有瓶颈,如果有瓶颈,怎样解决;如果没有瓶颈说明是有可能完成的。”经过分析讨论,蒙牛要实现90亿的销售目标,必须提高奶源产量,扩大生产线,扩张渠道,加大营销力度。然后,牛根生与高管们又进一步分析如何实现以上目标,以及各个部门应该分摊的任务。

经过两天的讨论后,蒙牛管理层发现制约蒙牛达到90亿销售目标的瓶颈都可以解决,原本对目标的不信任一扫而空,并且熟知了实现90亿销售目标的方法以及各自担负的责任。这样,蒙牛的管理层就会自信满满地朝着目标奋进。试想如果没有经过这两天两夜的讨论,蒙牛的管理层必定会对目标缺乏信心,甚至在工作中抱怨连连,而现在,蒙牛的管理层却胸有成足,并充满干劲。

3.注重奖励因素

目标激励发挥作用的一个前提是目标的达成情况必须与人们的报酬及晋升紧密的联系起来。蒙牛目标体系的达成状况与参与人员的绩效是直接挂钩的。在确定了蒙牛的总体目标以后,各个事业部的负责人都要跟企业签订“责任状”,里面清晰的界定了当事人的目标要求以及与目标达成状况直接相关的绩效考核办法。

另外,一个目标确立后,实现它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人的做法是,遇到困难就修改目标,因为改动目标最简单。殊不知,目标一动,整个系统都被打乱了。蒙牛的特点是,不修改目标,只修改手段。因为一旦目标坚决,“导弹-目标”的自动伺服机制就使手段自然跟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都向这一目标“自动伺服”。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销售激励的十六大症结(上)销售工作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取决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激励的核心职能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但在企业实施运用激励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出现种种不良问题,笔者就多年市场运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误区一:刻舟求剑,时过境迁

  优秀的制度应保持其稳定性,但企业的销售激励政策却并不完全是这样。有些企业过于强调企业制度的一贯性,却忽略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销售队伍需求层次的转移,结果长期不变的激励政策与现实的市场频频发生冲突,致使激励脱节于企业发展的前沿,销售人员的种种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地调动。

  1、跟不上市场的变化。A白酒企业的激励政策是花“巨资”请“专家”制订的,在A企业的成长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A企业将其保留下来。近两年,由于白酒市场竞争激烈,终端费用越来越高,而A企业仍保留原高责任、高回报的激励政策,造成销售人员的压力过大,收入逐年降低,激励失去了效力,整个销售队伍怨声载道,无心“作战”。市场发生了变化,对销售人员的激励就应随之变化,否则,对销售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2、跟不上销售人员需求层次的转移。很多企业因忽略了市场变化和销售队伍需求层次的转移,结果未能有效调动销售队伍的积极性。在我们的营销人俱乐部活动中,张某反映他连续三载为企业的销售冠军,企业连续三年都是给他1万元的奖励,他自己也从温饱阶段迈入小康水平。到第四年,当他再次夺魁后看到公司的奖励又是1万元时,沮丧之下跳了槽。因为这样的奖励实在不能让他心动。

  某食品企业为激励员工,就选择在每年销售淡季对销售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从而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加强销售人员的凝聚力,满足销售人员的上进心。孰料培训期间不断有销售人员请假,而参加培训的员工也心不在焉。企业领导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老师讲同样的课,部分老员工已听过三、四遍了,他们自然不会再去安心地去听第五遍课了。

  人是高级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每个人的需求都在发生变化,激励政策也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亘古不变的激励方式是无法长期有效的。

误区二:重“金”轻情,实效不明

  毫无疑问,金钱奖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它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激起销售人员的斗志,快速提升销售业绩。然而部分企业老总比较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金钱就被他们作为魔法棒,哪里需要指向哪里。但是,金钱激励并不一定总是企业最有效、最上策的激励方法。

笔者为某公司做人力资源策划时,建议该公司领导借圣诞节晚餐时刻挨户到十佳销售人员家中热情道贺,并送上鲜花和烤鸭与员工家属畅谈公司远景。结果员工及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回家的路上,总经理说他看到了企业的未来,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些员工的销售业绩则不断地上升,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一束鲜花、一只烤鸭不过数十元,但其蕴含的感情是多少钱也无法买到的。对销售人员发自内心的关怀是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关键。

误区三:无差异激励=没有激励

  通过对销售人员的奖励,可以有效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可给那些未得到奖励的销售人员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他们有模仿、对比的实体。因此,对销售人员激励的过程中要注重差异化,没有差异的激励是起不到效果的。

  某公司由于总业绩不菲,年终老总就给每位员工多加了100

元奖金,而员工拿到这笔钱之后却都认为这是公司应该发的福利,本来就该属于大家的。优秀的人员则认为大家都奖励了突出不了他们的贡献,辛辛苦苦的劳动换回的结果是大家都一样,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而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创造力下降。

误区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对个别人的激励破坏了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得不偿失。一个销售团队就好比参加赛艇,需要全部人员的同步工作才能使速度达到最快。假如对参加划艇的运动员安排一项奖励:划得最快的一名运动员奖励现金十万元,这样就会使整个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争先恐后划船,而结果却导致了整个团队步调不一,优异的成绩自然也拿不到了。

  2、老板的偏爱导致整个团队失去上进心。人是有感情的,老板也会对销售队伍中个别人有特殊的好感,但仅仅为了好感而对销售人员进行表扬、奖励,就会使整个销售队伍感到失望,失去上进心。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积极性,从而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但激励个别人的时候打消了整个销售团队的积极性,导致团队工作效率不高,造成销售业绩下降,则企业就可谓是“捡个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了。

误区五:工具单一,缺乏创新

  无论多么完善的激励工具,都会因长时间使用而失去效力。笔者在为河南某企业做营销策划时发现,该企业喜欢在销售旺季开展销售竞赛,对在销售竞赛中获奖的销售人员给予销售精英称号,同时发放奖品。而一老业务员由于能力强,销售经验丰富,每次销售竞赛都能获奖。但到这两年,该业务员一听竞赛发奖就逃之夭夭,问其原因,则告之:同样的奖状已经有五、六张了,同样的奖品磁化杯也有五、六个了,全家人手一个还用不完。可想这样的激励怎能起到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建议企业别在销售旺季设立销售竞赛,改为销售淡季设立“销售攻关小组”,选择优秀销售人员参加,使他们对难以攻破的客户攻关,增加他们任务的难度,从而激励他们去面对新的挑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激励工具的单一与老化必会导致激励政策的失效,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证激励政策的有效,才能刺激业务员的积极性,适应市场的变化。

误区六:政策教条化,众人难服

  河北某企业赵经理观念新潮,他看到这两年流行人们旅游,就在销售淡季让员工参加旅游。他把旅游分开档次。业绩达到300万以上者参加“东南亚一周游”;业绩在100万—300万者参加香港、澳门游;业绩在50—100万者参加北京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蒙牛  蒙牛词条  十六大  十六大词条  激励  激励词条  症结  症结词条  体系  体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