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数字破壁:拼多多深挖“最初一公里”

文:侯继勇

编辑:黎帅

2020年,新冠肺炎突如其来、洪涝灾害、中美关系空前承压……,历史扑面而来,现实的戏剧性令任何大片都显得苍白。

也有好消息,比如脱贫攻坚。2020年12月30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完成。

贫困几乎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时间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以当时的贫困标准每人每年纯收入200元来看,我国的贫困人口高达2.5亿,占农村人口比例(贫困发生率)高达31%。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全面脱贫后的“三农”将具有不一样的含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找新的突破,新的机会,谋求更大的发展,更多的可能。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技术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图一)。过去四十年,包括农村在内的中国经济除了技术红利外,还有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

图一(来源:网络)

在新一轮技术推动中,电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技术推动力,不仅推动了农村市场需求的繁荣,也推动了农村生产供给的发展。

2018年,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在农村率先提出了“最初一公里”的战略,围绕这一战略,拼多多从“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三要素触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经过2年的深入推进,拼多多平台上每天有数千万订单诞生在农村地区,农产品上行每年的新增市场规模超过了千亿级别,每天都有海量的就业岗位和产业,孵化在中国乡村。

中国的农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18年底,中国仍有5.64亿乡村常住人口,中国农村的生产主体仍然是2.3亿的小农户。

“最后一公里”有两个含义,深入农业、制造业的生产环节,打造生产端“最初一公里”,同时打造直连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建设一个无摩擦的、去中心化和更深层次的数字化平台。

1

大国小农: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

在全世界,农业都是一个复杂的产业,中国的农业尤其复杂,是典型的“大国小农”的发展状况。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为了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将一切能开垦的荒野转化为农田,在所有有耕地的地方建立了村落,形成了超过60万个建制村的独特社会形态。

中国的农业,是由2亿农户的海量供给和10亿国民的海量需求所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

中国的农业体系里,有超过2.3亿的个体种植户和超过百万个初级批发市场。极端分散的土地和生产力资源,以及高度分散的需求,决定了行业整体处于高成本、高损耗的状态。

新农人商家庞志玉正在村民的百香果果园里挑果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呈现金字塔的结构,北方的农产品先从产区运到北京,河南的农产品先运到郑州,再向其他城市进行分发。

因此,一线城市作为集散地,农产品的消费成本往往是最低的,而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地区,即便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产地,但是销售成本依旧会攀升。

复杂的流通体系所带来的远远不止成本问题:

因为运输时间长,部分易腐水果生鲜会在成熟前就被采摘,在到达销售地后再进行催熟;

因为链条过长,采购、批发和零售终端均对种植源头缺乏掌控,导致农产品无法优种优育,无法形成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牌,农户只能挣纯劳动力换取的收益,没有附加利润;

以物流车为颗粒度的流通体系,注定了不同产区差异化、小众化的水果,难以进入主流大市场,农户们只能依据市场的惯性需求进行种植,并且和更多的农户展开同质化竞争。

在这个覆盖了数亿人的产业里,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可以产生超额利润。

互联网技术发展近三十年,但对于农业的影响和渗透率是很低的,特别是供给侧。2018年,互联网行业最热的词是“最后一公里”,各家都在抢夺需求侧的场景。丰巢、菜鸟开始铺满各大社区,盒马、7fresh、超级物种、小象等新零售争相设点,松鼠拼拼等社区团购开始诞生。

对于农业而言,消费市场端的“最后一公里”很重要,但生产供给端的“最初一公里”才是根本,更重要。供、消两端同时发力,这是拼多多的选择。

2

去中心化:“无摩擦”供需均衡模型

多多最显著的标签是便宜,同样的商品,在拼多多一定能够找到最低的价格,其根本原因在于拼多多的费用政策和流量分配机制。

多多从创立之初一直保持0佣金0平台服务年费的政策,为的就是降低商家的门槛,让农户们也能够利用好电商。

多多通过分布式人工智能和商品,建立起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机制,让各类商品能够精准匹配目标用户,起初也是服务于SKU繁杂的农产品。

多多用“拼购”这个模式重新定义了消费者行为,拼购最早也是为了农产品上行而创造的。通过“拼”的模式,拼多多中国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农产品需求,比如今天你买一斤苹果,明天他买一斤梨,汇聚成了短时间内的同质化的需求,从而突破中国农产品长期以来“多对多”的制约,走出一条云端的集约化、规模化的新路。

在某个时间段,可能有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在同时拼单某个产区刚好到最佳食用期的农产品,这种海量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掉产区的应季产能,从而为农户创造稳定的订单,为农产品大规模上行创造先决条件。

农产品是拼多多的基本盘,创立5年以来,拼多多的农产品成交额一直保持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2020年三季度起,平台的日订单峰值过亿,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农产品和农副产品。

多多的技术体系、模式创新、产品迭代,大部分都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上行的问题。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直连的农户已经超过了1200万户。

从“地网”到“天网”,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体系的演化过程是清晰且有迹可循的。

多多的新农人在很大程度上担当着各产区电商拓荒者的角色,做了很多新基建的工作。他们一方面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为区域农产品规模化上行打下了地基,另一方面也作为地方致富带头人,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电商大军的行列。广西的百香果产业,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大规模崛起的。“地网”搭建完成。

多多在2017年提出了“天网”,即“农货智能处理系统”的构想,整合覆盖产区内包括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物流仓配等在内的信息,帮助不同产区在农产品成熟周期匹配目标用户。

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

基于天、地两张网,在2018年,拼多多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覆盖产区的“产地直发”,初步形成了“农地云拼”的体系。

“农地云拼”模式以“拼购+产地直发”为核心,通过拼购将消费端分散、临时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稳定的需求重塑农产品流通链条,产地直发取代层层分销成为农产品上行的主流。产地直发以“包裹”为颗粒度,让农田直连写字楼小区,帮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让部分地区的小水果发展成大产业。

在现代,从斯蒂格勒、麦考尔、菲尔普斯等人开始,宏观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市场交换模型中引入了“摩擦”概念,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摩擦”使供给和需求无法达到均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能够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降低搜索和匹配成本,市场的运转就会更接近传统的“无摩擦供需均衡模型”。

多多“天网”+“地网”致力打造的就是一个“无摩擦供需均衡模型”。无摩擦供需均衡模型是古典经济学家的理想模型,数字时代的商业模式有机会无限逼近这一理想模型。

3

加速技术渗透:打通最后一公里

数字时代的商业实践之所以能够无限逼近“无摩擦供需均衡模型”,与数字技术的特点有关。

数字技术的特点有三:一是数字技术的采用和渗透门槛低;二是用户成本低;三是数字信息具有非竞争性,使用的人越多惠及的人越多,具备“网络正反馈”的特点。

因此,数字技术可以成为普惠性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从消费市场端看,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可以平等地获得各种产品和服务,从生产供给端看,可以低成本地获得用户信息及渠道支持。

在传统电商时代,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四线城市仅作为消费市场存在,在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崛起,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四线城市作为生产供给端崛起。

多多通过“多多农园”等新模式,参与制订、引导标准化、统一化的生产、种植和管理,互联网赋能农村,完成有家庭作坊是农业向规模产业化农业方面升级。

在云南省丘北县,农户展示刚包装好的雪莲果

在云南,拼多多联合云南农科院热经所,发起制订雪莲果的地方和国家行业标准,为整个行业提供参考。在覆盖的农产区,拼多多引入从选择品种、改良土壤,到改进种植方式、提升管护水平的一整套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拼多多联合赵春江院士、邓秀新院士等团队,引入智慧农业系统,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源头优种优育来提高地区亩产值,带动档卡户增收。

数字技术使学习效益更高。拼多多在2018年创立了多多大学,结合各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知识结构水平,建立专业性的农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以建立更为稳定、长期的上行体系。

多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一起,结合不同地区农户的知识水平结构,制定相对应的课程,通过线下课程的直接沟通来调整教材内容,再通过线上进行大规模的定向培训。

在人参果的主产区云南的石林县,很多农户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对于如何做电商却已经登堂入室,这样由农户转型的新农商,现在已经遍布了中国各大产区。

对提高数字技术渗透率来说,降低技能门槛与提高技能水平同等重要,教育带来的普惠性是涓滴溪流,降低的技能门槛带来的普惠性就是倾盆大雨。

多多大学提高了新农人的技能水平,人才培训弥补了农业在技术、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不足,“多多农园”降低了他们拥抱新技术的门槛。

利益分配方面,拼多多探索了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新机制,让贫困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

2018年,拼多多实现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变革,公司也于这个时间点上市,在这个基础之上,拼多多正式提出了“最初一公里”战略,深入农业生产和种植环节。

“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是拼多多“打通最初一公里”的关键词,沿着“最初一公里”战略,拼多多在2020年全面开启了农业前沿科技的探索。

加快技术渗透,打通最后一公里,拼多多的目标是探索出一批适用于小农生产模式的、低成本、可复制的农业解决方案。

4

最美乡村:“直过社会”多浪叠加

截止1978年,中国农村的面貌没有根本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基建无中生有、老基建迭代升级,农村升级为新农村。

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将我们带入了工业化、电气化和信息化时代,截止目前,信息化又可分为三个阶段,IT、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现在正在进入的是数据智能阶段。

短短四十年,中国农村工业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包含三个阶段),一些农村跳过一个或多个时代(阶段),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甚至数据智能时代,这一现象被称为“直过”。

“直过”最明显的体现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数字经济的开展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外,还与交通、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相关。

中国农村,交通、电力可称之为老基建,网络、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可称之为新基建。

2019年12月31日上午,四川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通村硬化路主体工程建成,满足老百姓客货运输需求,这标志着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对外通道打通。

截至2019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14.2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在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唯一拥有近14亿的超庞大人口却依然能做到全民通电的国家,截止2020年,即使在最偏远的农村,供电可靠率也达到了99.8%。

截止2018年,中国全年发电总量约为6.8万亿千瓦时,占全球发电总量的25.49%,超过第二名的美国和第三名的印度发电量的总和。

我国农村电商人才缺口预测(来源:网络)

道路建设带动了农村家用汽车的普及,过去十年,即使是偏远的山区农村,也完成了硬化水泥公路到户,电网改造推动了家电下乡,农村电气化正在普及。

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相当于全球网民的1/5;互联网普及率达67%,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

2013年,中国农村宽带普及率仅6.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20年3月,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年底提升7.8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5.9个百分点。

宽带网络的普及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民成为网民,网上娱乐、网络购物成为农民的新消费,同时也推动了更多电脑、平板等智能设备的普及。

过去40年以来,中国在降低文盲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人们获得了进入数字时代所需的基本阅读技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使技能门槛进一步降低,如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等。

数字技术的采用渗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水平,比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由于缺乏启动数字经济的电力网络而无法开展数字经济。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巨大,数亿规模的直过人群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无论在供给端,还是在消费端,直过社会都会形成“多浪叠加”的创新现象,以及巨大的商业机会。

5

数字破壁:从“创造性破坏”到“创造性建设”

管理大师科斯认为,传统经济是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权衡。而数字技术促成了第三种经济制度形式的出现,即双边数字平台。

双边数字平台代表了一种新的交流和协作模式,本质上是海量的消费者和供应商在同一空间内进行协调和交易,而不受地理因素的制约。

双边数字平台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相互协作并做出贡献。通过在参与这个之间创建大量的互动提升网络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普惠性的协作方式,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融合。

从CTO接任CEO的陈磊,出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强调加大对于农产品价值链尤其是农研科技的战略投资,以推动农业从种植、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革新。

多多CEO陈磊(前排发言者)作为惟一的特邀企业代表,受邀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在陈磊履职的7月,拼多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导下,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国内首届“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数字农业种植竞赛;12月,拼多多支持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2020全球农创客大赛”,这场比赛也被认为是全球行业内,后疫情时代的最大线上数字农业科创峰会。

期间,拼多多还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ERCITA)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基于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建设精准农业管理体系,构建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并共同发起建设“智慧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学、研融合扶贫助农新模式。

从“最后一公里”的农产品需求,到“产地直发”的农产品流通,到“最初一公里”的源头变革,再到农业前沿科技的探索,拼多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布局和打法是非常清晰且明确的。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建立了全新的农产品上行生态,带动了千万级的农户增收,下沉市场对于拼多多的依赖感和信赖感,远不只是商品便宜这么简单。

多多作为开放的电子商务平台催生了一个数字生态系统,这个数字生态系统赋能千行百业,重构商业世界,除了农业之外,拼多多还推出了“新品牌计划”,扶持中国制造业。

经过2年的发展 ,“新品牌计划”已经成为引领中国产业带的风向标以及本土品牌的主要策源地,推动研发生产了超过7000款定制化产品,为国民带来了海量平价高质的商品。

以平台为中心设计出来的生态系统的进入门槛较低,具有普惠的特点,原因有二:一是其对资本和数字技能的要求都很低,因为生态设计的初衷就是将技能要求降到最低;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会衍生大量的互补性资源,这些资源让企业的创办和扩张变得更加简单,也为商业构想和模型的验证提供了便利。

数字技术之所以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是因为它能够打破传统市场上的关键信息壁垒,并能降低有效使用数字技术所需要的技能水平。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技术创新称作“创造性破坏的风暴”,拼多多实现的是普惠性增长,使技术进步惠及所有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潜力,将“创造性破坏”转变为“创造性建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破壁  破壁词条  深挖  深挖词条  最初  最初词条  公里  公里词条  多多  多多词条  
产品运营

 需求分析是什么&案例解析

前言关于需求分析无疑是产品经理的一项必备基础功,也是每个产品经理可能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的事情,但是绝大部分产品经理可能不会刻意的去总结一套方法论。总的来说不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