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寒食清明是一家

  要说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其实最初它们是分开的。清明的历史要比寒食节久远。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的一套气候变化与物候关系的规律。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时间通常为阳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一到,万物吐故纳新,天气清洁而明净,所以被称为“清明”。这一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民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正是对这种规律的最好总结。而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也是一个适合郊游踏青的日子。

  寒食节的名气在唐代以前要比清明节大得多。人们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通常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一天禁火并且吃冷饭。由于寒食节这天不能生火做饭而只能吃冷饭,所以就叫寒食,民间又称为“冷节”、“禁烟节”。之所以把这天叫寒食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凄凉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国君晋献公,他非常宠爱一个名为骊姬的妃子,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奚齐。由于非常宠爱骊姬,晋献公就想把国君之位传给奚齐,但是按照当时王室的规矩,妃子生的儿子因是庶出,是不能继承王位的。于是,晋献公与骊姬设下计谋,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因为怕受到株连,就偷偷带着一帮随从离开了晋国,到国外流浪去了。

  重耳在国外流浪期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受尽了各种苦难。在重耳的随从中,有一个名叫介之推的人,对他是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一直跟着重耳过着困苦的日子。有一天,他们在一座深山里迷了路,随身携带的干粮早已吃光。一连好几天没吃上饭的重耳饿得头晕眼花,再也走不动,他绝望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眼望苍天,满脸悲痛。看到重耳又饿又悲的样子,介之推非常心痛。于是,他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拔出刀子,忍痛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把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重耳接过烤肉,很快就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随之也有了精神。他问介之推:“这肉是从哪里来的啊?”介之推挽开裤腿,说:“这肉是从我的大腿上割下来的,您如果愿意吃的话,我愿意把另一条大腿上的肉也割下来给你吃。”重耳看到介之推血淋淋的腿,感动地热泪直流,说道:“介之推啊,你这样诚心待我,将来让我怎么报答你呢?”介之推说道:“我这样做,绝不是为了将来你的什么报答,只要你永远记下我的一片诚心就可。你我二人长期流亡国外,亲眼看到并体验了民间的各种疾苦,如果日后你做了晋国国君,一定要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国君啊。”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这期间晋国的忠良之士终于战胜了奚齐,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重耳做了国君之后,对于介之推的恩情一直铭记在心,但时间久了,也就慢慢淡忘了。他在大肆封赏跟随他流亡的官员时把介之推遗漏了,有人实在看不下这件事,便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重耳才猛然想起了这件事。他感到十分愧疚,赶忙派人去请介之推来受赏。可是,派人去了几趟介之推都拒绝前来。晋文公更是感到内心有愧,便亲自前去请介之推。但当他来到介之推家时,却发现屋子里空荡荡的,介之推已不知踪影。经邻居们讲明才知道,介之推知道重耳会亲自前来,但想到他的无情无义,决定不见他,便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命人上山搜索,希望能找到介之推。但绵山林深草密,要在这里找两个人,真比大海捞针还难。这样一连找了好几天,却一直未见到介之推的踪影。

  重耳内心非常着急,这时有人给他献计谋说:“听说介之推是一个大孝子,我们不如这样,先放火烧山,在上风头从三个方面点火,只留下一面作为出口。这样介之推为了他的母亲,肯定会背着老母亲从未点火的一面逃出山林的。”晋文公觉得有道理,便命人放火烧山。刹那间,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烟云遮日。大家齐呼介之推的名字,并荡秋千了望介之推的动向。重耳则守在未点火的一面,等待着介之推背着老母亲从山林中走出来。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但晋文公却一直未盼到介之推出来。当士兵们再次进山寻找时,才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亲,二人已被烧死在一棵柏树与柳树之间了。

  望着介之推和其母亲的尸体,晋文公悲痛万分,放声大哭,下令隆重安葬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当人们搬开介之推的尸体时,在其身后的山洞里面发现了介之推的一面衣襟,上面有用鲜血写着的八句诗,大意为:

  割肉伺候君主尽了我的一片忠心,

  但愿君主能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君王。

  我在柳树与柏树下做了鬼,

  但这要比在君主身边做大臣好。

  如若君主心中还有我的话,

  那么当你怀念我的时候就自我反省吧。

  这样我在九泉之下也就问心无愧,

  最后祝愿朝政能够清明再清明。

  晋文公看了之后更是悲痛欲绝,于是厚葬了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封赏给介之推。另外还规定,每年到介之推被烧死这一天,晋国国内家家户户都要禁止动烟火而只能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而重耳本人,以后更是励精图治,使晋国国势蒸蒸日上,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寒食节本来是山西的地方节日,但从汉代以来,民众感怀介之推的忠心,为纪念忠良,也在这天扫墓、不点火、吃冷饭,寒食节的习俗逐渐传遍中国。到了唐代,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寒食的禁火扫墓与清明的踏青游玩内容相仿,人们索性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直到现代依然如此。像山东民间,人们就把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寒食”与“清明”共称,分别有“大寒食”与“小寒食”之称。潍坊安丘人称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大寒食,而将清明节这天称为小寒食。但在绝大多数地区,人们一般把这两个节日合称为清明,少数地区也有叫寒食的,但过节却只在清明这一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寒食清明是一家  清明  清明词条  一家  一家词条  寒食清明是一家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以茶代酒礼仪

以茶代酒也越来越被现实生活所接受,成为如今优雅交际新礼仪。从古代开始就有客来倒茶的礼仪,只是在饭桌上酒是必不可少的,茶反很少出现在饭桌上,酒是越喝越多,也越来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