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微博营销末路?从业者何去何从?

 2013年即将过去,各家企业也到了该做来年规划的时候。相较于其他部门,从事社会化营销工作的同行们可能难免会感到迷茫。微博的热潮已经日益淡去,微信官方又对营销行为严格限制,企业主也不再迷恋单纯的数字游戏,这难免让很多依赖微博运营为生的从业人心头发憷:一旦企业不再看重微博,自己的职业发展该走向何方?

实际上,微博在商业营销方面的势微,在2013年已经相当明显了。相较于往年,2013年的微博热门话题,绝大多数被各类社会事件,以及电影、综艺等先天就具备传播优势的事件所占据。企业品牌的商业传播尝试,即便获得微博官方的话题榜资源支持,最后成功的案例依然少之又少。

真正被大家所记住的只有可口可乐昵称瓶、ROSEONLY等寥寥几个。当然,微博平台上肯定存在众多没有一夜爆红、众人皆知,但性价比却更高,默默闷声发财的小品牌,只是这些无法实际统计出来的案例,是无法用来说服你的企业主对微博保持信心和持续投入预算的。

那么作为一名从业者,要怎样才能为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增添保障?

首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具备社会化思维。微博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庞大的用户,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充其量是一个互联网上的央视,很重要,但不具备颠覆力。它真正的意义在于,让企业和受众变得平等,这颠覆了传统的沟通和互动方式,而这种颠覆是不可逆的。

以电商为例,如果今天一夜之间淘宝、京东、苏宁等平台集体消失,已经习惯了足不出户淘尽天下万物的你,是否会说服自己回归传统购物模式?很显然这不现实,因为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

社会化思维也同样,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平等、透明、自由的互动方式,即便微博消失了,他们也不可能再回归曾经被动接受资讯的生活。同样,无论未来哪种新的社会化平台取代了微博,只要你具备了这种思维方式,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去适应。

除了社会化的思维,培养某种形式的内容原创能力,也是未来极为重要的专业能力。在社会化平台这样随时可能产生奇迹的地方,所谓的技巧和经验,并不重要,反而有可能会成为禁锢你思维的累赘。同时,随着垂直化领域细分,优质内容的重要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渠道(并不是说渠道不重要)。

这里所说的内容并不是指一鸣惊人的大创意,而是说可以持续产出的常规内容。所谓的大创意,真要憋足劲想,每个团队总能想出一两个不错的点子,但是这种充满偶然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创意,意义并不大。

就如同大家都在津津乐道杜蕾斯当年北京暴雨时的神来之笔,可是如果没有这之前每天常规内容的持续积累,仅靠这一个事件,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却不可能将这种注意力转化为长久的粉丝。

而在如今越来越细分的各个垂直化领域里,即便不能一鸣惊人,单靠定位准确、风格统一的持续性内容聚集起来的受众群,也足够你和你的企业消化了。至于内容的形式,正如写文章能成就留几手、鬼脚七,做视频能做出叫兽易小星,靠说话也能捧红罗振宇,只要能发挥你的所长,总能抓住属于你的那一部分人群。

而最后,则是更加面向于未来的数据分析能力。社会化营销发展至今,数据统计已经成为各类社会化工具后台的标配功能。这就意味着曾经在社会化营销方面偏主观的判断,将随着详细的数据支持,变得越来越客观。同时,那些并不擅长创意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一些平淡无奇的内容进行效果监测和调整,在受众群中产生相应的影响。

闪亮的创意固然重要,但朴实无华的数据支持才更是基础。这就如同战场相争,奇谋固然引人惊叹,但要赢得一场战役,总要奇正相辅,而不能全盘寄托于诡道。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在微博上,把基础运营持续做到极致,从而赚到真金白银的小品牌,远比依靠大创意吸引眼球来获得成功的企业要多得多。在这方面,有条件的从业者不妨多和互联网企业做产品和运营的专业人士多加学习。

附:2014年,微博对企业品牌还有什么价值?

又到年底各公司做预算时,那些负责公司社交媒体的人们,你们是否在犹豫、彷徨,明年要分多少羹给微博呢?如何向高层证明:微博还有存在的价值?甚至仍能勃勃生机?又或是边走边看,只是给微博“基本生活费”,让它低调地活着?那些曾因微博繁荣应运而生的“微博专员”,是否有点忐忑,微博如果真的不行了,自己的价值何在?

转眼间,微博已璀璨绽放3年多,这些年,除了微博,还会做什么?那些因微博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乙方们,是否也在惆怅:2014年,微博业务会不会大幅流失?

是的,不知不觉间,已有一些甲方的微博处于停滞状态,曾经如火如荼地“早安”、“晚安”等等,已成为历史遗迹,表明公司曾投入轰轰烈烈的“微博运动”中,试图在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领域,借微薄之力来个“大跃进”,可是结果呢?

所有的焦虑、疑问都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微博对企业而言还有没有价值?如果有,它的价值是什么?2014年,对于微博,公司该投入多少?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说说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吧。当年微博火爆时(那时,如果哪家公司不开微博,真有点落伍),我在甲方。我深刻感受了甲方对微博的好奇、欣喜及殷殷期盼。在公司决定开通微博后,公司的所有对外传播策略、市场营销计划,都会融入微博的元素。

而考察微博的KPI大多是:在规定时间里,粉丝增长了多少?某个微博活动转发率多少?评论多少?这些赤裸裸的KPI让很多从事微博运营的人如打了鸡血,白天黑夜地想着:KPI啊,你如何华丽丽地增长?从而也孵化了专业“加粉”、“刷评论”的“科技产业链”。

现在微博逐渐平淡时,我来到了乙方。在我和一些甲方聊天时,我又深刻感受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实。现在和一些甲方聊微博,他们轻描淡写,认为微博无足轻重。“微博时代”的那种迫切感已然转向微信。“别管微博了,我们现在就想着怎么做微信!”“微博已经不火了,我自己都几周没刷微博了,天天泡微信!”“我们不会考虑请乙方维护微博了,成本太高。”“我们老总现在很倚赖微信,开会、谈工作、发号施令,都通过微信。风向标变了!”

于是,我又嗅到了当时微博风靡时,大家一窝蜂奔向微博的狂热。

那么,微博对企业而言到底还有什么价值呢?

我还是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反而想说清另一个问题: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公司开通微博、微信,就很时髦,就“社会化”了。微博、微信、“微任何”……,只是工具。我们不能被工具主宰、牵着鼻子走。我们要把这些工具融入到公司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的整体策略中,让它们为其实现变革!

所以,当甲方要求我们提交微博、微信提案时,我总是会首先告诉甲方:我需要知道你们的整体市场营销/公共关系规划?至少大致是什么?微博、微信在你们的整体策略中的定位如何?你们对微博、微信这两个工具的期待?你们的人准备好了吗?高层的态度?是否真的感兴趣,并有意识、希望通过社会化媒体达至一种“变革”?

但是真的,真的很少有甲方能认真回答以上问题。甲方总习惯性地说:“你们先做着吧。”“先别考虑预算。”如果甲方自己都不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那么我想:首当其冲的是,我们还是坐下来,好好地把以上这些问题捋顺吧。

我很想再次强调我的一个坚定不移的观点:微博、微信真的不是什么神器,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想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以上我的吐槽。

例子一:

公共关系领域资深人士@姐夫李 很久以前发的一条微博:

@姐夫李:每天都在想移动营销平台,好像都是不懂技术的人忙着找人搭平台,追最时髦的技术,怕MSN过时,怕App过时,怕微博过时,怕微信过时,其实,有本事写好1000字的新闻稿,300字的文案,140字的微博,你的功夫怎么都不过时。

例子二:

宝洁负责全球品牌建设高管毕瑞哲:数字营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Domarketing)

在互联网普及的1990和2000年代,出现了“数字营销”和“网络营销”新词,指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品牌和产品营销。

不过,在今天新技术、新平台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宝洁负责品牌的高层日前表示,网络营销(或数字营销)的概念已死,网络仅仅是厂商传递品牌信息、和消费者沟通的一个通道而已。

宝洁负责全球品牌建设的高管毕瑞哲(Marc Pritchard)日前在一个集中全球大广告主的行业会议Dmexco上表示:“不要根据所使用的工具形成数字营销的概念,比如各种平台、二维码或者更多的新技术。”

这位高层表示,在宝洁看来,数字营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所谓的数字化工具,只不过是和消费者沟通的一种手段而已,广告界应该关注的还是通过各种创意、新鲜的广告,来进行品牌建设。

毕瑞哲在会上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则Braun电动剃须刀的广告,首先会在网络上播出,刺激销售量,随后这则广告也会在传统媒体上播出。他表示,Braun只不过在进行一次有计划的广告宣传活动,而并不是一次单纯的网络营销。

毕瑞哲表示,这种新的理念,给宝洁的品牌宣传带来了很大的创新空间,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和互联网手段,比如网络搜索、社交网络、移动广告、二维码,来进行广告创意。

毕瑞哲表示,数字技术或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品牌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一种全新方式,可以捕捉消费者的想象力。不过,广告行业最核心的并不是新技术,最根本的还是广告创意。

例子三:

庄淑芬:营销要跳出形式重视创意内涵

对于新的营销形式,奥美整合行销传播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长庄淑芬这样说道:“我觉得在整个趋势来看,好像视频啊,微电影啊,变成一种形式。那你说这个是不是趋势,我倒没有觉得一定是趋势,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东西变成形式的时候,就会缺少一些营销的创意还有内涵,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这些营销传播人,这些业界的专家要更用心的。”

好了,言归正传,来谈谈:微博对企业还有什么价值?

你可以找很多理由证明微博还是有价值的;在这里,我只想讲一点:微博的媒体属性仍很强,而且它是无门窗的平台。

微信订阅号“每天一条”和服务号“每月一条”的信息发送量,决定了微信在塑造企业品牌形象这方面,要弱于微博。个人认为:对公司而言,微信更偏重于服务功能,特别是通过微信打造的个性化、定制化、私密的专属服务。微信让传统的商业模式,如企业客服等发生了质变。但是就“媒体属性”而言,在微博上传播信息更广域、更灵活。

所以,如果企业需要一方平台,能及时、灵活(我特别强调“灵活”)、有创意地发布信息,让信息丰满化,渴望通过有价值的内容塑造企业立体化的品牌形象,微博仍是很好的平台。

微博强调“内容为王”,它更需要出色地文案高手。所以那些微博专员们,在微博世界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你们的“文案写作能力”,这项基本功是否扎实呢?如果练就了这项基本功,即使有一天微博退出了历史舞台,你们也是抢手的人才。

还有就是:微博是个无门窗的大平台,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公之于众。在微博平台上,和目标客户互动;最重要的是:让粉丝彼此间,无阻碍地互动,打造成粉丝的聚合平台,这是微博的先天性优势。不管明年微博交由甲方或乙方维护,如果因为“玩微博的人少了”、“不火了”,而只是在微博上不痛不痒地发些信息,仅维持其生命迹象,那就倒退至没有微博的时代,单向传播信息了。

微博带给公司最大的改变是:信息发布的自由度与互动性!

正因如此,通过微博引发的“影响力营销”更有效果。现在,那些商业培植的红人、大号却是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小众意见领袖”更弥足珍贵。在这里“小众意见领袖”是指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专家/专才,他们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话语权。他们的社会化媒体帐号,比如微博的内容不空洞,有质量,有看头。公司要好好挖掘这些“小众意见领袖”,他们的群众基础专、且有厚度!

也正因如此,微博仍是公司危机公关的社会化媒体主阵地。由于微博是无门窗,360度全透明,完全开放的,当企业发生危机事件时,很多人还是会习惯性地、首先通过微博搜索企业在这方面的信息,围观公众的议论纷纷。此时,企业在微博上表态则至关重要。如果要策划“转危为机”,微博也更服水土。

家庭主妇为全家烹饪晚餐时,会先构思要做一桌子什么菜?然后用到专门煲汤的罐子、专门炒菜的锅、专门做甜点的烤箱……。公司在使用微博、微信时,也要注意营养搭配,各色菜品结合。微博、微信或“微什么”不是“N选一”的问题,是一种合理搭配。

所以,基于此,微博对公司还有什么价值呢?公司相关负责人最该想想的是:微博在公司的整体传播计划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承担了什么功能?这个功能是公司急需的吗?是可以砍掉别的预算而成全的吗?这些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从业者  从业者词条  末路  末路词条  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词条  营销  营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