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跟王阳明学圣人修养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习录》是王阳明弟子所记,陆续刻印的。书名取《论语》〈学而篇〉“传不习乎”之意,这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传习录》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部分。卷上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卷中为两篇短文和八篇书信,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卷下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了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四个方法,我个人以为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与借鉴。现特总结摘录如下:

1. 静处体悟

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王阳明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2. 事上磨炼

后来,王阳明认识到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王阳明晚年重视“在事上磨炼”,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

3. 省察克治

王阳明继承与发展了儒家传统的"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克已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副而来",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克己内省"思想。

4. 贵于改过

王阳明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要能改过,首先必须对过错要有认识,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就是改过。“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阳明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

这本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王建军译注的《传习录新解全译本》,在前人修订的基础上,恢复了一些版本中删除的内容,带给读者一种完整的阅读体验。此外,本书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准的翻译,还做了独到的评析,让读者可以更深地领悟《传习录》的内涵,值得一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跟王阳明学圣人修养  王阳明  王阳明词条  圣人  圣人词条  修养  修养词条  
心灵鸡汤

 死要面子毁一生~

不得不说,中国人对面子的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小到请客吃饭,大到婚姻事业,“脸面”都是重大衡量因素。宁可放弃实质幸福,也要保全面子,这实在是傻透气了。我...(展开)